6月28日凌晨,兩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普和惠譽宣布,下調英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其中,標普不僅將英國的最高級別主權信用評級連降兩檔,從最高的AAA級降至AA,還下調評級展望預示可能再降級。惠譽則將英國的評級下調一級,由AA+降至AA,同樣將評級展望評為負面。
這也是英國自1978年以來首次失去標普的最高評級。
在聲明中,標普提到了上周五英國的退歐決定,“降級反映出,我們認為英國公投退歐的結果會削弱英國決策的可預見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影響英國的經濟、GDP增長、財政和外部收支平衡。”
標普預計,退歐可能導致英國經濟表現惡化,國內龐大的金融服務業業績也不會幸免,而這一行業是就業和民眾收入的一大來源。
惠譽則認為,退歐將對英國經濟、公共財務狀況和政治的連續性造成負面影響。公投結果公布后的不確定性將導致英國GDP增速短期性地突然放緩。英國的中期成長可能轉弱,因對歐盟的出口條款不再像過去那么有利,移民和外國直接投資減少。
惠譽同樣下調了英國的經濟增長預期:將2016年的實際GDP預期增速下調0.3個百分點至1.6%,將2017和2018年的實際GDP預期均下調1.1個百分點至增長0.9%。
標普和惠譽之外,另一國際評級機構穆迪雖然尚未下調英國評級,但已經調降了英國的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目前穆迪對英國的評級水平依然是“Aa1”。該機構認為,英國脫歐公投結果預示著英國將面臨“一段長時間的不確定性”。
穆迪列舉了未來可能會導致英國主權評級下降的三個因素:如果貿易談判拖延,進入歐洲單一市場受到顯著限制;如果在削減赤字方面缺乏進展;以及如果出現“顯著和連續的資本外流”對貨幣造成更大壓力。
一般說來,現代金融市場運行及其監管都高度依賴信用評級工具。標普、惠譽等業界巨頭,下調一國主權信用評級及其展望,往往意味著該國金融市場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