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江湖】
信奉佛教的寺廟,同樣需要借助經濟學思維去解決如何安排僧人去施粥的問題。
沈凌
不少人都這樣認為:學好經濟學,就會崇拜市場主義,但是競爭和利潤最大化不適用于所有的場合,所以經濟學的作用有限。針對魏則西事件,有人就重提醫療行業的特殊性,認為醫療行業就是一個不能利潤最大化的行業,就是一個必須政府來操辦的行業。這樣的觀點其實很普遍。當我們在現實中遇到了所謂的市場失靈之后,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要不讓政府來辦?
是的,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消費者把個人效用最大化,企業把利潤最大化”。實際上,經濟學并不是提倡(或者認為應該)實現這一最大化,經濟學是假設了人們會把個人福利和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然后問題來了:“如何才能運用有限的資源去盡可能這個最大化目標呢?”這才是現代經濟學認為的自己能夠研究的問題。
這樣的假設,其內涵可以比一般人想象的豐富。比如一個利他主義者的行為,貌似不能用“如何才能把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學來研究,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誤解。一般來講,利己主義者的個人效用是自己吃飽了的幸福感,所以一般來講,經濟學研究如何使用有限的資源讓自己吃得最飽,最幸福。這是一個利己主義的故事。但是,如果我們遇到一個利他主義者,其“個人效用(福利)”是看到“別人吃飽了的幸福感”的話,那么經濟學同樣可以研究“如何把有限的包子給別人吃”,以至于讓這位利他主義者感覺到最幸福最滿足,這也是一個現代經濟學的問題,和利己主義者故事并無不同。
所以,即使是信奉佛教的寺廟,同樣需要借助經濟學去解決如何安排僧人去施粥,以便讓盡可能多的窮人得益。如何募集善款?如何使用善款?買什么價格的米熬粥?如何分發?都會涉及經濟學問題。募捐善款的時候把募捐多少,和放置牌位的大小,以及在佛像前的位置掛鉤,實際上就是在使用市場經濟的規律,隱含著一種等價交換和市場競爭的原則。
有人說:領粥的人每人都只能一次領一碗的限制,不就是違背了市場經濟價高者得的原則了嗎?我說不是,讓每人都只能一次一碗,實際上這是運用了市場原則。因為這相當于讓窮人用自己的時間來作為支付手段“購買”粥,你太餓一碗不夠,就多排幾次隊,多支付你的時間。因為每個人的時間一天都只有24小時,這樣的支付手段對每個人來講比較公平。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的支付手段,不運用市場原則,可能就會亂了套。比如一個大胃口的人排在前面,一口氣喝光了一鍋粥,他很飽很滿足了,但是后面一堆人可能就一口也喝不上,全部餓死了。這樣的結果顯然不符合信佛的施粥者的“個人效用”。
所以,學佛的人想要管理好寺廟,還是需要一點點經濟學。反過來,經濟學也需要佛學的幫助去完整的理解人的選擇問題。因為經濟學只研究“給定了個人效用,如何最優配置資源,以便效用最大化?”,而佛學其實是在研究“給定了有限的資源配置方式,如何去調整個人的效用,來使得自己得到滿足?”作為渺小的個人,我們往往發現力不從心,明明看到了一個最優的資源配置手段,卻不能實現,不能達到我們心中所想,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有失落感挫敗感。這時候,資源的配置方式其實是給定了,或許是因為社會制度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自然規律的約束,這時候,我們心煩意亂,可以通過適當的自我調理,減低或者修正我們的個人效用來得到滿足。或許這就是佛學,我不太懂,姑妄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