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是漂亮的柏坡湖和新擴建的中央統戰部舊址,村里建成了民俗一條街、休閑廣場、觀景平臺,村后是有花有果的櫻桃、紅樹莓產業園。”站在規劃圖前,平山縣崗南鎮李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樹彥不時伸手在圖上指點著,一臉自豪,“我們的目標就是把咱這小小的移民村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讓鄉親們世世代代都端上‘金飯碗’。”
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進駐西柏坡后,李家莊村是中共中央統戰部駐地,村大民富。后因修建崗南水庫,村子分批拆遷,僅留下80多戶260多人后靠到高崗禿嶺,世代耕種的村民守著貧瘠的土地,雖然背山面水,風景如畫,但是貧困的生活條件卻再難改觀。
“決不能讓為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村民再受窮”。基于這種認識,平山縣把李家莊村列入了美麗鄉村建設的首批名單,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和縣農工委、移民辦、扶貧辦、崗南鎮等有關單位的幫助下,該村多方籌措資金,改圈改廁、破圍鋪路,完成了民俗一條街、村史館、文化活動中心、污水處理、農家院改造等十幾項工程,“水缸栽竹做小品,竹掩青瓦成風景”,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村莊再漂亮,如果沒有產業支撐,李家莊也不能真正擺脫貧困,實現小康。“光靠國家有限的扶貧資金‘輸血’,只能解決一時,建立一套產業扶貧的‘造血’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挖斷‘窮根’。”
為此,平山縣一邊積極與相關企業、組織接洽,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一邊發動貧困農村找準特色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把單方面給予扶持的幫扶工作,變成了市場主體牽手合作的共建共贏。
“目前,村里規劃建設了兩個主要產業,一個是櫻桃種植園,一個是旅游產品和農家樂,兩個產業可以相互借力,共同發展。”劉樹彥介紹,“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同心農民和綠島旅游兩個專業合作社,對全村760畝地進行了流轉,聘請河北農大李保國教授幫助做了采摘觀光產業基地建設規劃,談妥了兩家大企業,用‘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聯結起企業和農戶。黨支部和村委會協調企業與合作社、農戶的關系,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服務村里經濟發展。合作社對入社農戶進行組織指導,調動鄉親們的積極性。今年春天,就能完成500畝櫻桃園的建設,秋天再完成200多畝,明年就能有收入。”
據介紹,李家莊實施的村企合作,村采摘觀光產業基地集體以基礎設施和服務費入股,占股份20%,農戶土地流轉費每年每畝1300元,由企業承擔;旅游產業一期規劃建設31戶星級農家樂,15戶特色手工作坊,村集體以基礎設施維護、綠化占股份10%,農戶按照資產評估情況占股分紅,或以租賃形式把房屋出讓給企業。所有生產,由企業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管理。
在村民劉三彥家,三間西房正在加緊裝修。“正房加上新蓋的廂房,我家能有11個標間,咱就盼著公司能多帶客人來。”今年56歲的劉三彥以前在建筑工地干活,這兩年建筑行業不景氣,一年也掙不下幾個錢。現在,他家流轉了十幾畝坡地每年能拿到兩萬多,在村里的建設工地打臨工每月也收入兩三千元,“現在咱村的路寬了,村美了,采摘園也開始建了,擴建的中央統戰部舊址5月份完工,等咱的農家樂正式開張,我估算著,一年收入十來萬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