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9日電 (孔慶玲、葛雨帆、郭炘蔚、孟湘君)2015年,有100多年歷史的《牛津詞典》將年度熱詞頒給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物——一個網絡聊天的表情符號“笑cry”。這個表情的“摘冠”意味著什么,相信各國網民自有體會。而隨著科技發展,放眼世界,不分膚色,無論國別,不管是精英政要,還是平民草根,人們只靠一部手機, 就能遍觀天下。

社交浪潮、移動閱讀改變了你我的生活,改變了人際交流和信息交換方式。在那些點贊、轉發、分享、關注的背后,究竟蘊藏著什么樣的情緒和魔力?2015年的掌上視界,又怎樣改變著這個世界?
【“走心”圖片,成就 “逆襲”人生】

滿面愁容,欲哭無淚……一名敘利亞父親抱著熟睡女兒在街頭賣筆艱難謀生的照片,在國外社交媒體上傳后,網友的同情心被瞬間點燃。人們不僅“人肉”到賣筆大叔的名字,還紛紛慷慨捐錢。24小時內,捐款就超過8萬美元,令所有人見證了網絡照進現實的奇跡。
新媒體時代,一張圖片的傳播量和范圍可能遠遠超乎你的想象,而其帶來的影響力和隨后的連鎖式效應,更讓人無法小覷網絡的威力。正是百萬網友的熱心和積極參與,才推動劇情不斷上演,也最終讓賣筆的父親脫離窘境,不僅將孩子送回學校,還搖身變成坐擁三家店的店主,人生成功“逆襲”。

同樣“逆襲”的,還有一對逃難的敘利亞父子。因他們被一名歐洲女記者故意絆倒的照片網絡爆紅,在強大的輿論壓力影響下,女記者被開除,這位父親其后也有幸獲聘在西班牙當足球教練,開始新生活。如果沒有在網上曝光,他們可能仍在顛沛流離。

而2015年呈現“病毒式傳播”,可謂已成為“世界級現象”的一張網絡圖片,莫過于3歲敘利亞小難民艾蘭伏尸海灘的照片。僅今年,至少已有2600人,遭受了與小艾蘭同樣揪心的命運。任何冷冰冰的數字,都比不上一個男童孤零零的側影。網友在同情小艾蘭遭遇之時,也為難民群體叩開歐洲大門,增添了一股堅實的動力。

加拿大一名小伙在公車上安撫腦癱陌生人被拍下,讓他成了網上“男神”;美國牙醫殺死津巴布韋獅王,讓他成為社交媒體上“最遭人痛恨的美國人”……如果不是網絡,他們也許一輩子不為人知。

網絡轉發的背后,不僅是在傳播信息,也在傳遞情緒。億萬人圍觀和轉發形成的合力,最終會演變成一股無形的力量,并凝聚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捧著手機的網友早已不是互聯網剛剛興起時那種單純的“看客”角色,他們承擔著生產、傳遞、辨別、加工信息甚至“審判”事件的諸多功能——如同“陪審團”角色,有時能投出決定性的一票。
新媒體時代,轉發就是圍觀,圍觀就是力量,這種魔力甚至可以成為改變命運、撬動世界的支點。
【誰能玩轉網絡“雙刃劍”? 】

不久前,英國女王在網上公開了她的客廳內景,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卡梅倫大玩手機自拍秀親民,加拿大英俊的新總理是個網絡紅人,賣力競選美總統的希拉里•克林頓、杰布•布什也將“戰場”轉向社交網絡……當今時代,似乎要能玩轉網絡,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英雄好漢”?

然而,2015年頻頻利用“預告大法”,吊了全球網民好幾次胃口的“人物”,并不是政要名人,而是科學研究機構——美國宇航局(NASA)。每次宣布探索成果前,NASA會在社交網站放出模糊又極具暗示性的預告,通過渲染“另一個地球”、“火星重大發現”等信息,成功地刺激了網友的神經,為高深的科學發現賺足了眼球和討論度。
不過,當“網紅”,“出來曬,遲早要還的”。網絡方便人們展示自己的魅力、理念,尋求共鳴、扶持和崇拜;也不斷試煉人性,讓缺點與失誤無所遁形。

今年10月,傳媒大亨默多克一篇“推文”暗示美國總統奧巴馬不是“真正的黑人總統”,招來如潮批評,他不得不就此事專門致歉。美國總統參選人特朗普,也經常因為在社交網絡上出言不遜而被“圍攻”。但也正因如此,特朗普獲得了超高關注度,無論好壞,其知名度已遠播海外。
不管網民買不買賬,就連日理萬機的政要、“高冷”的科研機構都在網上努力“賣萌”、拉票,充分說明一個趨勢: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當下是一個網絡“主宰”視界的時代。

從口耳相傳到“紙上談兵”,再到“駭客帝國”、移動閱讀,知識、信息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信息傳播在輕觸手機或鼠標點擊的電光石火間完成,且能產生漣漪式影響,因此網絡作為一項工具,備受重視;但社交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時殺傷力巨大,謠言、機密的流出同樣極速。
歐盟官員正起草新法案,要求16歲以下青少年只有在獲得父母許可之后,才能使用各社交媒體和電子郵件;美國國土安全部則在審核移民過程中,加入對申請者社交網絡賬戶的檢查; 西班牙警方決定用社交網絡監控種族仇恨和煽動性言論……只有智者,才能駕馭網絡,讓其發散出巨大的正能量,服務于社會。
【掌上時代,將世界歸于掌上】
今年11月,震驚世界的巴黎恐怖襲擊案發生后,巴黎市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發起“開門運動”,讓無處可去的陌生人家中避難;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實施封城搜捕恐怖分子,警方呼吁民眾不要把見聞發布于社交媒體,以免走漏風聲。幽默的比利時人卻更進一步,在網上開始了一場以#BrusselsLockdown(布魯塞爾封城)為標簽的瘋狂曬貓行動,以期擾亂恐怖分子的視線。

短短幾小時內,網民們曬出了成千上萬只各式各樣的貓咪,讓人眼花繚亂。一位網絡數據分析師稱,他一小時內看見的貓咪數量比這輩子見過的還多。而這批貓照不僅在比利時,在海外也獲得了人氣。
可以看出,這種以詼諧方式表達人們內心對恐怖主義的痛恨,能立刻獲得大眾贊同,因此也不難發展成為一種全民“網絡運動”。這也印證了在點贊和轉發時,網民更多是以旁觀和被引導的身份在參與交流,而進入一個統一的話題,附上一個標簽,就使所有人都能成為身在其中的獨立角色,讓普通人甚至全民參與新聞大事件成為可能。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強震,一些社交網站開通尋人功能,幫助人們尋找失蹤親友;2015年6月26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合法,一時間,社交平臺上支持同性戀者權利的“彩虹運動”達到近年該國網絡運動的小高潮。無國界醫生組織在網上發布難民獲救信息;伊拉克的戰地記者從手機上傳來前方戰事進展……借助社交媒體快速和廣泛傳播的特點,人們更快捷地知曉新信息,更多具有相同經歷、想法的人自發站在了同一戰線上。
離開電腦桌,憑一部手機就能成為一家自媒體的現在,社交網絡的兩面性也進一步凸顯:一方面它源源不斷向人們輸送海量信息,打開各類社交平臺、APP,人們看似被動地接收信息;另一方面,作為使用網絡的主體,人們也可主動篩選信息,自行選擇是否參與網絡活動,或直接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影響網絡、影響現實生活。從這一點來看,掌上時代給予人們的選擇和權利,比以前更為豐富。
掌上窺世界,世界歸掌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