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海信集團與58歲的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正站在風口浪尖上。
在外界看來,周厚健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崇拜者。作為海信最大的產品經理,多年來,周厚健一直試圖將海信打造成一個技術硬漢派的形象,即便風格略為保守、性格缺少張揚,但憑借其在黑電技術上的創新與積累,即使直面廝殺日益慘烈的市場形勢,海信依然保有傲視同行的盈利能力與市場地位,基本面雙雙向好。
然而,眼下整個行業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變局關口。平板電視在經歷了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后,已經進入了產業轉型和變革的時期,今年以來,LG、三星、松下、創維等全球主流彩電廠商如今均已大規模、高強度挺進OLED領域。唯獨在ULED上宏圖大展,斬獲市場佳績的海信劍走偏鋒、獨排眾議,分化出了另外一條事關未來生死的技術路線。
周厚健手握的,是一張名為“激光影院”的“技術王牌”,耗費了7年時間傾力打造。海信堅信,眼下正處于一場技術革命的前夜,5年后,自己將會成為行業的領導者、市場規則的定義者。
這是周厚健親自掛帥督戰的項目,也可能是最后一個。按照國企體制的任職規律,周厚健將在兩年后退休。面對變革的焦慮,周厚健顯得很坦蕩:“我會點到就走,回家休息。”
對于接班人這一命題,周厚健自然亦早有安排。兩個月前,海信內部培養的技術派人士劉洪新接替原總裁于淑珉順利履職,在彩電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劉洪新,在近日,亮相海信新一代激光電視發布會時坦言,對電視行業既熟悉又充滿挑戰。“我每天都會有壓力,壓力來自于持續性創新。”劉說。其信心滿滿地表示,未來5年,激光技術會將電視帶進影院時代。
在家電行業資深分析師劉步塵看來,如果大部分廠商都不認為激光是一個主流的發展方向,海信非要押寶的結果,就是與所有的家電企業站在一個對立面上,沒辦法把這個產品推廣成一個主流產品,海信應該吸取松下做等離子失敗的經驗。
而海信官方人士向記者表示:“激光電視技術發展已列入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今年8月海信聯合一些品牌成立激光標準組,本次活動又成立生態聯盟,海信孤軍奮戰一說不知從何談起。此外,激光電視技術難度和門檻遠比傳統電視以及投影技術復雜,加入這個陣營企業要有積累。”
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對于激光是未來的方向,海信似乎還說服不了所有人,與其說這是海信未來努力的方向,倒不如說海信正面臨一場豪賭。
而另一方面,對于臨近退休大限的周厚健來說,留下一個“體質健康”、充滿生機的海信,則顯得尤為重要。實際上,海信今天的企業形象,要比過去豐富靈活得多,業務也更加多元、專業、穩健。在海信的主營戰場,多年來一直是“國內液晶大佬”的角色。而在主業背后,海信商用業務也早已經營地風生水起,醫療電子、智能交通、光通信等領域,均是市場給力的玩家。
不惜與全行業“為敵”
近日,海信選擇年末發布了激光電視新一代產品,又一次引發熱議。新上任總裁劉洪新再一次回應了此前業界對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電視與激光電視誰是下一代顯示新技術的爭論。
當彩電產業再度走到技術博弈的十字路口時,全世界的主流彩電廠商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個選擇。今年9月份,LG、三星、松下、創維等一眾廠商成立了“中國OLED產業聯盟”,但在通往激光電視的路上,目前動作最突出胡只有海信。
過去一年,ULED(多分區布光獨立控制發光二極管)電視在周厚健的親自督戰下研發成功,并推向市場,斬獲佳績。今年8月,海信在美國高調發布ULED,直接與OLED抗衡。關于業界對彩電業ULED和OLED陣營的劃分,劉洪新表態,海信更愿意將彩電劃分為LED(發光二極管)和激光電視兩個陣營。“因為激光電視的產業鏈條逐漸成熟,商業前景也十分明朗,它對LED液晶電視的革命性沖擊即將開始。”
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彩電企業之一,海信與全球產業大勢看似“格格不入”的選擇,讓外界充滿不解。
作為經歷過中國彩電行業最艱難時期的老人,周厚健對當年中國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只能給外資品牌充當搬運工的困境至今感觸頗深,他的性格為企業注入了專注技術、實業報國的色彩。周厚健甚至提出,沒有芯片的廠商只能是二流廠商,更無法定義自己的原生產品。于是,面對國內彩電產業缺芯少屏的格局,繼2005年發布中國首顆自主彩電芯片后,海信近日又發布了搭載自主研發SOC級畫質芯片Hi-View Pro的智能電視。
海信多媒體研發中心顯示研發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正是因為屏的壟斷, OLED的利潤很可能會被外資品牌LG攫取,當然現在推廣階段他會讓出利潤給整機廠。如果市場做起來之后,國內OLED面板技術不成熟,被韓國壟斷,不敢說會怎么樣。”所以周厚健的意圖和邏輯很明顯,跳過OLED,直接進入激光影院代表的無屏時代。
對于下一代電視技術的走向,海信希望以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電視,在未來電視血海殺出一條差異化競爭的道路。“一旦海信成功,全球彩電等商業競爭格局也將由‘韓日中’改寫為‘中韓日’。” 劉洪新信心滿滿地表示。
據記者了解,海信從2007年就開始布局激光顯示技術,截至目前,海信在激光顯示領域已取得140多項專利技術突破,核心的激光光學引擎100%自主研發設計,整機研發、設計、制造完全自主運營,可掌控70%的產品成本。
Displaysearch預測顯示:2016-2018年,全球彩電市場的總量將在2.3億-2.5億臺之間,OLED預計到2018年的市場占比僅為1.8%。而根據中怡康的預測數據,65英寸及以上產品2018年市場份額將達到8.7%,到2020年,70英寸以上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0%。
在劉洪新看來,未來5年電視將進入影院時代,2016年是激光影院電視發展元年,它將與7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展開正面競爭,有望占據70英寸以上產品40%的市場份額,而前者價格僅為后者十分之一。
但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即便夢想很美好,對于激光是未來的方向這一議題,海信似乎還說服不了所有人。
彩電大王的生死戰
劉步塵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海信之所以義無反顧地推動激光電視,是因為自2007年便進入激光電視領域,8年來在激光電視上投入甚多,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現在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了。
在業界人士看來,海信押寶激光戰略,有點像當年的彩電大佬松下。在全球彩電均倒戈液晶陣營的時候,其一意孤行押寶等離子,直到封閉的技術將自己玩死。伴隨著等離子的終結,松下的黃金時代也一去不復返。
眼下海信顯得有點孤軍奮戰,走一條與全行業偏離的道路,會不會產生一定的阻力,應該怎么去看待這樣一個問題?
面對時代周報記者的疑問,海信品牌部解釋稱,首先,OLED就是LG和創維在推,至今在商場很難看到OLED身影,所以說主流推廣沒有依據;其次,海信并沒有排斥OLED,但短時間OLED技術難以成熟是事實,大家可以查一下已推出OLED品牌的說明書或實際調研現有用戶的滿意度;第三,激光電視技術發展已列入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海信孤軍奮戰一說不知從何談起,此外,激光電視技術難度和門檻遠比傳統電視和投影技術復雜,加入這個陣營企業要有積累。最后,市場蛋糕確實要一起做才能做大,而在今年8月,海信聯合一些品牌成立了激光標準組,最近又成立了生態聯盟,并不存在沒有共同的技術玩伴一說。
海信官方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關于價格方面,市面105英寸大屏電視價格69萬元,88英寸17萬元, 樂視120英寸50萬元,海信100寸旗艦新品售價才7萬元,經典版售價6萬元,在超大屏市場的競爭優勢實際上很明顯。
海信多媒體研發中心顯示研發部人士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海信對于OLED,并不是徹底否定的態度。“我們在兩年前就有展示OLED樣機,在這一領域的預研不比其他國內廠家晚。
上述人士進一步解釋稱,在商言商,如果市場有利潤,海信不會這么偏執。對于整機廠來說,只是組裝而已,組裝OLED與組裝LED沒有什么不同。從技術層面,對于整機廠來說,沒有落后,但OLED的技術進步在于屏廠,都被外資壟斷了。在其看來,未來海信其實是三條腿走路,因為海信在液晶模組有多年積累,包括技術和產業鏈,所以液晶絕對是盈利點;激光代表新技術創新,而OLED則是靜觀其變,技術跟蹤。
而時代周報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他們均認為,激光電視屬于小眾產品,個別家庭、單位、會議室、教室會使用,但不適合大部分家庭使用,不可能像液晶電視、OLED電視那樣大規模進入消費者家庭。在劉步塵看來,激光電視只能作為“補充性”產品來定位。
“周厚健是非常重視激光研發的,從來沒有一個產品這么重視。海信的資源投入也是最大的。說實話,激光的研發推廣確實不容易。但激光未來跟PDP的問題還不一樣。因為我們的液晶是盈利的,支撐了海信的發展。激光目前的占比還是非常微小的。激光的投入不需要建面板廠,不像長虹那樣建生產線投入要幾十個億,一旦不能盈利,那投入的代價是致命的。這也是激光投影可以擺脫對面板資源的限制,在大尺寸上具有價格優勢的原因所在。”海信研發部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談道,“我個人認為激光在一定時間之內想完全替代液晶的可能性不大。它的優勢是在于大屏,所以我們是希望在大尺寸上站住,慢慢向下拓。”
四川長虹、TCL、深康佳A等均是大牌電視生產廠家,和之前風風火火的業績相比,它們近些年的日子都并不是太好過。今年前三季度,長虹虧損4.95億元,康佳虧損8.52億元,TCL多媒體虧損3.47億元。僅海信、創維的表現仍頗為穩健。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海信電器營業收入221.30億元,同比增長4.9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28億元,同比增長0.96%。
“海信內部好多人實際上是反對押寶激光的,因為押寶的東西可能會讓未來出現重大的失誤。即使前期投入大,也要抓緊時間迎合主流,否則,海信好不容易取得的中國彩電老大的位置或許會在下一個時代丟掉。在把家業交班的時候,周厚健或許正給下一代的領導人埋下了一個重大的隱患,將海信電視帶入了歧途。”劉步塵向時代周報記者談道。
海信的另一面
近年來,國內一大批主流的家電產商都步入“接班人時代”。美的方洪波接班何享健,格力董明珠接班朱江洪,海爾集團的梁海山與周云杰以輪值總裁的方式接班楊綿綿。這一次,將輪到海信集團。
今年9月份在總部的媒體開放日中,周厚健公開表示,對于退休,是到點必須要退,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海信集團各項業務。
在周厚健的布局中,海信集團分為4個板塊,多媒體、光通信、白電業務以及包含商業POS和智能交通的IT智能系統,這當中隱藏者具有更大市場潛力的空間,被海信視為未來的增量。
海信品牌部人士曾與今年9月份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過去海信囿于國有企業的機制,一定程度上在市場缺乏靈活性。但海信目前的企業形象要比過去豐富靈活得多,業務也更加多元、專業、穩健,也更愿意對外展現除了骨骼之外的“肌肉”。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海信海信的智能交通系統,多年前就與IBM聯手拓展,如今也是中國市場領軍者之一,在國內公共交通領域已經占到70%市場份額,北京地鐵的智能控制系統就是海信做的。海信的智能醫療系統已經在全國多所醫院應用,可多角度調節、放大的智能屏幕取代了X光片成為醫生的幫手。此外,海信的光通信市場份額在全球排第五,中國排第一,在光接入領域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2014年海信光通信收入40億元,在商用業務中已經算大頭。此外,隱形的商業地產、工業地產項目也不少。
新官上任的劉洪新指出,在把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原有家電業務銷售規模做得更大的同時,未來將下大力氣做好三件事:一是把海信手機做起來;二是把智能交通、光通訊、醫療電子等科技產品發展壯大;三是把智能家電的增值服務做好,電視、冰箱、手機未來都有增值服務的空間。
按劉洪新的話說:“我們的思維方式變化了,海信集團不再只是一個家電企業,而是一個科技公司,我們要看到更大的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