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歲老壽星過壽
3年后,二兒子曾禮元出生。
一家四口擠在茅草屋內,每逢雨天就漏雨。屋內擺著兩張竹板床,是僅有的家具。
匪患
在19世紀30年代,四川常有棒老二(土匪)作亂。
1930年秋收后,鐘世昭夫婦把大部分糧食交給地主,剩下一些果腹的糧食。為了防土匪,夫妻倆將這些糧食,藏在屋檐下,用柴火蓋住,以掩人耳目。
這天晚上,土匪果然來了。“當時土匪一行10多個人,有扛槍的,有提刀的,架勢洶洶。”土匪自然先是到地主家“行動”,然而地主早有準備,大門緊閉。而且地主有槍,土匪也不敢輕舉妄動。既然在地主家刮不到油水,一行人只好將注意力轉向旁邊的茅草房。此時,鐘世昭夫婦和孩子躲在房間一角瑟瑟發抖。
“土匪也窮,他們翻翻撿撿,把晾著的衣服褲子都撿走了。在屋檐下,也把藏的糧食翻了出來。”夫妻倆眼睜睜看著口糧被土匪搶走。
然而,悲劇并未到此結束。不一會兒,鐘世昭發現房間躥出火苗。她往屋外一看,茅草房已經被土匪點著,火焰正在擴大。“快出來!起火了!”鐘世昭一邊大叫著,一邊把兩個年幼的兒子從屋子里抱了出來。她猜想,土匪未能進地主家,大概懷恨在心,想燒掉茅草屋以殃及地主的房子。
大火很快吞噬了茅草房,而地主的房子畢竟是土墻,火勢并未更大的擴散。站在茅草屋外的廢墟前,鐘世昭夫婦抱頭痛哭。第二天一早,二人又找來茅草和竹子,重新搭起一座屋子。
后來,鐘世昭又生下了6個子女。第三個兒子出世,吃過3個雞蛋,她在生產完的第三天,便掙扎著起身,開始在院子里翻曬收獲的谷子。
在二兒子曾禮元的記憶中,母親從來沒有閑下來的時候。天還蒙蒙亮的時候,鐘世昭便起床,挪著小腳,準備一家的飯食。孩子們的碗在灶前排成一排,鍋里煮的是高粱面加糠,還有一些野菜。她細心地用勺子把食物均勻分到孩子們的碗里,從不厚此薄彼。
待丈夫和大的幾個兒子去農田里干活后,她帶著年幼的幾個孩子上山撿柴火,撿動物的糞便回來施肥。到了傍晚回到家,鐘世昭將棉花一個個脫籽、紡紗,紡成了一錠錠的紗,再織成紡織衣服。每到新年前,她就格外忙碌,忙著給每個孩子制新衣、做新鞋。
在子女們的印象中,母親縫縫補補的身影,常常要忙活到半夜12點。
然而,上天并未垂憐這個貧苦的家庭。鐘世昭的丈夫30多歲時,因為替人砌灶頭,廢渣落入雙眼,從此雙眼失明,性情也變得暴躁。一家的重擔,全落在了鐘世昭的肩上。
她從未抱怨,也從不和丈夫吵架。她挪著小腳,在屋前屋后忙碌,不得片刻停歇。由于口糧減少,一家從來只吃兩頓。地主的老婆同情她,有時會偷偷塞給她一些紅薯,令她感念不已,至今念叨。
通達
土改時,鐘世昭一家分得了十余畝田地,日子才逐漸好轉。
1964年,20歲的幺兒子曾禮財響應招兵,離家參軍。兒子離開的那天,鐘世昭是被瞞著的。因為之前大兒子、三兒子均提出要去當兵,被她堅決攔下,“子彈沒長眼睛,就怕回不來。”
鐘世昭最終發現幺兒走后,在悲傷憂懼中度日。三兒子曾禮國念過私塾,在母親的口述下,給遠在軍營的幺弟寫信,一五一十將家長里短、村里的瑣事一 一告知。其中有一次,鐘世昭在田埂上趕牛回家,由于田埂太窄,她的腳小站立不穩,被牛擠到水溝里,渾身都是泥土渾水……信里把事情敘述得很平淡,但是曾禮財卻看得淚流不止。
他想過和別的戰友一樣退伍回鄉照顧母親,但是由于他是昆明軍區通信總站的駕駛員,是技術骨干,他不得不留下來。
參軍4年后,他才第一次回鄉探親。此時,母親鐘世昭已經是62歲。當他走到家門口,母親迎出來,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我的兒啊……”
在家呆了12天后,曾禮財辭別父母,再次踏上回程的路。這一次,母親雖有不舍,卻未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