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托業協會在官網發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信托公司主要業務數據,在管理規模的道路上不間斷增長的信托業,終于剎了車: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信托全行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為15.62萬億元,與今年二季度末的15.87萬億元相比,季度環比下降了1.58%,這也是信托資產自2010年一季度以來第一次下降。
而值得注意的不僅僅是信托規模近年來第一次出現下降,在今年二季度末,信托業資產規模的季度環比增速仍高達10.13%。第三季度的下降看似突然,實則反映出信托底層資產的脆弱。
通過對比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業務數據,普益財富研究員宋楚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投向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的資金環比分別增加4.59%和2.03%,但是并不能在絕對規模上彌補信托資金逃離證券市場的幅度。
在他看來,相對于其他因素,收益下滑、兌付危機頻現、通道業務陷入瓶頸,對負增長的作用更為直觀。
證券投資信托降幅最大
日前,信托業協會在其官網發布了2015年今年前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業務數據。
從季度環比增速看,2015年前三季度的環比增速分別為:1季度3.08%,2季度10.13%,3季度
-1.58%。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信托業發展評析指出,“在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下降、經營景氣度持續下滑、優質資產難尋等因素影響下,信托資產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來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
具體為何下降,投向的此消彼長最能直觀地體現出來。
從信托資金投向來看,與第二季度相比,第三季度投向基礎設施領域的資金余額環比下降了1.39%,投向房地產領域的資金余額環比下降了2.66%,投向其他領域的資金余額環比下降了8.33%;證券投資類信托由于受到資本市場的影響,大幅受挫,第三季度投向該領域的資金環比減少了11.59%之多。“盡管投向金融機構和工商企業的資金環比分別增加了4.59%、2.03%,但是新增規模較小,并不能在絕對規模上彌補信托資金逃離證券市場的幅度。”普益財富研究員宋楚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宋楚文指出,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由于資本市場表現良好,使得證券投資類信托大放異彩,順利成為信托資金的第四大配置領域,但其后股市下行以及監管層面對場外配資的嚴厲清理,又令證券投資類信托陡然進入寒冬。
2015年三季度末,證券投資信托規模為2.67萬億元,相比二季度末的3.02萬億元,減少11.59%。信托產品的收益受其連累,一路下滑。
三因素致規模下降
宋楚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此次信托資產的季度環比負增長,業內人士應該不會感到意外。信托行業當前面臨的外部壓力重重,內部壓力亦不容小覷。
“具體來看,收益下滑、兌付危機頻現、通道業務陷入瓶頸,造成此次信托資產的環比負增長局面的因素包括但并不僅限于這三點,但相對于其他因素來說,這三個因素的體現更為直觀。”
從收益下滑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因證券投資因資本市場的整體走低而收益下降,并拉低了信托產品的整體收益。此外,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降低了資本的投資期望收益,帶動了整個社會融資成本的下行,信托產品的收益率也持續降低。
用益信托統計的數據顯示,10月份集合信托的平均收益僅為8.48%,與去年同期相比已下降56個基點。
此外,信托業協會公布的第三季度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信托業風險項目有506個,規模達到108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51%,較上季度末環比增長4.74%。“雖然信托公司積極出臺危機解決方案,但是信托行業整體的風險隱患由此可見一斑。雖然目前尚無大規模的兌付危機出現,但是投資者對信托產品的信心卻是不如從前”。
不僅如此,信托業牌照優勢下降,過去憑借通道業務就輕松賺錢的美好日光一去不返,如今不得不需要面對其他機構的激烈競爭。有信托業內高管近期對本報記者表示,信托業務收入增速將有所下降,是由競爭加劇及市場上資金成本下降導致。信托公司的非主動管理業務,因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的競爭,導致利率非常低,類似于券商經紀業務中的傭金價格戰。
“從四季度以來信托資產端的表現來看,信托的需求較低,而信托行業尚未找到新增業務點,第四季度信托規模可能還會有所下降。”業內分析人士認為。
重壓下創新起步
不過,雖然信托資產規模出現下降,但也給予了信托公司發展創新業務的動力。盡管宏觀環境復雜多變,行業整體增長繼續回落,但各信托公司回歸信托本源、順應轉型趨勢、積極進行業務創新、尋求新的發展動力的探索卻有增無減。互聯網信托、家族信托、消費信托、藝術品信托、PPP項目、海外資產配置等層面的業務和產品創新為信托業的轉型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
除此以外,雖然在資產端信托需求下降,但是在產品端,信托產品憑收益率的優勢仍頗受青睞。宋楚文稱:“投資者對信托產品的信心確實不如從前。但在各類理財產品收益均呈下滑趨勢的當下,信托產品的收益相對而言更具優勢,且‘剛兌’的緊箍依然未被打破,因此信托產品尤其是固定收益類信托產品依然受投資者熱捧。”(李亦欣)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