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訊
在中國新經濟中奔騰的“三馬”,有兩匹(馬云和馬化騰)來自互聯網,只有一匹馬來自金融機構,他就是馬明哲。
馬明哲在金融圈里面受到很多人尊敬。記得券商中國記者在采訪一位央管保險公司董事長時,對方表示,這些年在金融圈里他最欽佩兩個人,一個是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另一個是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
馬明哲白手起家創建了平安金融帝國,不僅守住了越來越大的家業,還站上了互聯網時代的風口。平安文化影響了整個保險行業,隨后又接受互聯網文化的改造,一個大型金融機構的容錯能力和自糾能力令業界贊服。
最近,馬明哲又開口了。在接受“秦朔朋友圈”訪問的時候,馬明哲透露了對互聯網金融的最新思考。
這個說出“99%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恐怕都是‘皇帝的新衣’”的互聯網極客,會怎么看待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互聯網金融進入3.0
問:你在2013年“三馬”復旦對話會上說,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未來10年內金融業會出現四大趨勢:一是60%以上的現金、信用卡消失;二是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前臺由互聯網企業代替;三是大型金融機構的前臺向“小型化、社區化、智能化、多元化”發展;四是90%以上的個人金融業務在線上服務。現在看都應驗了,甚至是更快實現了。
馬明哲:當時我覺得互聯網金融是風口?,F在我認為,這個風口沒有消失,而是在擴大和深化之中?;ヂ摼W金融過去幾年變化很快,整個業務模式一直在變,我覺得可以把它分成三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大概是在4年前,互聯網金融1.0時代,是搭建跨地交易平臺、實現不同地域客戶間的投融資需求相連接。剛開始它是一個跨地域的平臺,把缺錢的人和有錢的人在線上進行撮合。剛開始做陸金所時我們發現,有錢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80%投資者都在這里。需要錢的人大部分在二三線城市。通過互聯網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把有資源的和沒資源的結合在一起。
第二個時代,互聯網金融2.0,是搭建跨業開放平臺,以滿足投資人對不同行業產品的需求,建立不同行業金融機構間的交易市場。過去兩三年,我發現國內分業經營很清晰,證券可以做什么,信托可以做什么,分得很清楚。看互聯網能夠做什么?需要借鑒境外的經驗。在美國或歐洲,混業經營已非常成熟,例如保險和銀行已形成了交易體系。在中國,混業可讓互聯網金融形成兩個維度:第一,可把投資人對不同行業的需求結合在一起;第二,面對投資人,互聯網金融2.0會用一個平臺把資源提供方結合到一起。
第三個時代,互聯網金融3.0,是搭建跨境國際平臺,實現國內國外投資市場互聯,吸引海外投資人。當下正是3.0階段?;ヂ摼W金融的3.0,就是跨境。近期中國股票市場相對低沉,國內投資者希望發現更多的投資市場??赡壳霸诰硟韧顿Y境外,清算、結算等技術問題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海外很多機構投資者還是愿意進行人民幣資產投資,國內還是有好資產供海外機構投資者選擇。未來兩年,互聯網金融大的發展趨勢,是要搭建跨境金融交易平臺。
以陸金所為例,剛好就是從三個階段走過來的。先用“線上+線下”模式解決跨地的1.0問題,之后搭建平臺化、標準化和非標金融產品的交易市場,滿足2.0時代對跨業的需求,今年9月LU.COM成立后,“人民公社”P2P平臺、基金平臺等都已上線。最近我們在3.0層面也做了布局,陸金所的跨境業務已跟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UBS、摩根史丹利等合作。它們擁有很多全球資產項目,而陸金所會經過國內基金公司將資產拿下來,打包成適合國內投資者購買的產品。我們發現這個模式可以發展得很好,國內需求非常非常大。
3.0時代:
社交化、移動化、專業化和場景化
問:聽君一席話,大勢挺清楚的,具體平臺和產品設計又會是怎樣的?
馬明哲:我認為,3.0時代的互聯網金融會朝著社交化、移動化、專業化和場景化方向發展。
第一是社交化。其實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已出現了一些新的業態,它從社交出發,最終發展成為互聯網金融平臺。比如說“雪球”就是一群投資人做自己的投資經驗分享以及自己的投資組合分享,在分享的基礎上,再把投資組合變成一個可交易產品,然后鏈接到證券公司的交易平臺。
第二是移動化?;ヂ摼W金融平臺從PC端向移動端發展,比如陸金所用戶通過移動端進行的交易占比已經超過60%。
第三是專業化。前一段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而《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出臺后,互聯網金融的各個業態被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體系里,有更嚴格的監管,產品安全成為監管和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因此專業化是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最后是場景化。平安努力營造的互聯網場景,比如“好醫生”、“好房”、“好車”等等,都是在營造場景,讓原來很嚴肅、有距離感、甚至冰冷的金融產品,變成更低門檻、更豐富、更易參與的應用。場景化、娛樂化、大眾化,這是我們下一個階段的努力方向。
貓和老鼠的比喻:
創新有底線,監管有包容
問:剛才你提到監管,我覺得互聯網金融還是存在“跑路”等亂象,魚龍混雜,可是又怕“一管就死”。作為業界代表,你覺得應該如何平衡?
馬明哲:不少人問我對今年7月出臺的《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的看法,我非常坦率地說,制定這一政策時監管拿捏的尺度很好。我之前也呼吁市場要做到:創新有底線,監管有包容。
《指導意見》出臺前,金融監管部門廣泛調查走訪,也曾聽取我們的意見和建議,非常深入、務實,我覺得是對新生事物的呵護包容。這個文件規劃未來互聯網金融的規則、方向和頂層設計框架,從國家層面充分肯定和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很重要也很及時。對整個行業是利好。
為什么說監管的包容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就像貓和老鼠的游戲,貓不能一開始就大搖大擺出來抓老鼠,那樣的話老鼠被趕盡殺絕或者嚇得不敢出來了,整個生態體系就難以建立。應該先讓老鼠出來,貓觀察一陣再出來抓,將那些不良的、存在問題的個體清除,整個行業生態才能達到平衡。同樣道理,我覺得,中國金融監管是深刻理解“大眾創新”意義的,這樣就避免了一開始管得太死、市場參與者沒有創新空間的問題。
在監管開放的同時,從業者的創新也要有底線。比如,《指導意見》將P2P、股權眾籌、第三方支付定性為金融業的中介,就是做平臺。這就劃了一條紅線,即不得進行自營業務,不得非法集資、搞資金池,不能提供增信,客戶資金必須在商業銀行存管,我習慣簡稱為“三不一管”。監管既給創新以包容,又設定了底線。這些定位、紅線的影響是巨大、深遠的,對互聯網金融的健康、有序、規范發展大有益處。
問:業內不少人說互聯網金融公司會有一輪洗牌,你覺得能有多少公司在這種“生態”中活下來?
馬明哲:我的看法是,“基本法”規劃的邊界很清晰,互聯網金融是中介,有“三不一管”的限制,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和金融業全然不同,按這個標準,現在市場上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都需要對自己的業務模式做調整。所以我曾說過,市場、行業對互聯網金融的期望值過高了,99%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恐怕都是“皇帝的新衣”。我現在依然是這個看法。
其實,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的DNA不一樣,要做好互聯網金融,對兩個行業的基因要求都很高。做好互聯網金融一定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讓平臺上的客戶體驗流程簡單化;一是要把風控做好,這需要擁有多年金融從業背景的團隊來支撐,否則風險比較容易蔓延開來。
但要做好這兩件事情談何容易?我認為,未來只有三類公司能做好:一是金融行業的先行者;二是有牌照、有流量的互聯網企業;三是金融業和互聯網企業的緊密合作者。
從我們自己的探索看,陸金所是一個例子。它依托平安,我們有全金融牌照和線下優勢,同時對互聯網有戰略、有系統性布局、有團隊,還有行動。所以,你可以看到陸金所平臺上的風控依托的是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整套風險評估模型,目前已實現了以精準分析為驅動、類似“外科手術式”的風險管理。與此同時,陸金所也有互聯網元素,正進行“平臺化”改革,最終目標是形成完備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體系,一站式滿足用戶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財富管理需求,為用戶提供更多投資選擇、更豐富的投資功能,以及更便捷的用戶體驗。
做企業永遠都是在創業
問:我一直覺得,持續創新和組織紀律性這兩種特質是有些沖突的,要互聯網人天天西裝領帶上班很難。平安的管理怎樣的?
馬明哲:平安也不都是西裝領帶的。平安的發展一向溝坎不斷,這倒讓我們一直能保持較好的心態,從不敢奢望沒有困難的進步。我們一路走來,絕大部分是別人沒走過的路。因為創新、因為競爭,平安肯定會被“螃蟹”咬,被“槍打出頭鳥”,被看作異類,比別的企業遇到更多的困難。
都說“創業容易,守業難”,隨著家業變大,創業熱情退下去,從進攻變成防守,這是很多企業壯大后都會面對的問題。守業被淘汰是必然的,因此,我們與其做被動的防守,不如選擇永遠做一個創業者。如果有一天,我們失去了進攻的勇氣,失去了挑戰困難的決心,這個平安就不平安了。這是我對員工說的話。
在鼓勵不斷創新的同時,平安10年前制定的戰略規劃也一直在堅持執行;此外,平安的制度是建立在流程上的,而流程是設置在系統上的,系統的執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一直說,講在嘴上的制度是給人聽的,寫在紙上的制度是給人看的,落實在流程上的制度才是可靠的。制度的執行不能都依賴個人的自覺性。
不創業不創新,你不會真平安。無流程無系統,你也不會真太平。平安的流程化改革,從觀念萌芽到平安后援中心的落成運營,足足用了10年。很多參觀過平安位于上海張江的后援中心的人,都說這像一個“金融工廠”。我們借鑒了匯豐、花旗等國際大型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得到麥肯錫等優秀專家團隊的支持協助,通過對金融業的流程分析和規范,將保險、銀行、資產管理、信托、證券等各個子公司進行前、中、后臺分離和后臺集中,運用工廠化、標準化和流程化的作業模式,將后臺的龐雜工作進行科學的隔離和分工。這樣可使每個崗位的工作更細、更專業和更嚴格,也有效減少了個人意志和主觀性的影響,使制度更加嚴格地深入到每個崗位和每個流程之中。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只就互聯網而互聯網,平安不可能在互聯網金融方面走出一條路。
券商中國后記:馬明哲近年很少和媒體接觸,但是中國平安的業績發布會上,馬明哲會親自出席主持,回答股東和記者的提問。
券商中國記者的印象中,這位年近花甲之年的企業家,依然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是他的習慣。平安的高管半夜收到他的郵件或者微信是常有的事,一旦某個項目被馬明哲盯上,項目負責人的工作強度將幾何級數上升,體重則是一級一級往下掉。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句話是馬明哲一個側面的寫照。不管是10年前開始鋪就的互聯網戰略,還是現在將BAT視為競爭對手,。他在內部說過,“我們與其做被動的防守,不如選擇永遠做一個創業者,如果有一天,我們失去了進攻了的勇氣,失去了挑戰困難的決心,這個“平安”就不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