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滬交易所宣布對《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進行修改,將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50%提高至100%,調整自11月23日起實施。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此次調整僅針對新增融資合約,規則實施前已存續的融資融券合約仍按照修改前的相關規定執行。
今年10月份以來,隨著大盤的持續回暖,深滬兩市融資交易再度活躍。來自權威部門的數據顯示,10月份融資余額累積凈增1251億元,日均增加74億元;日均買入1020億元,較9月份增加455億元,增幅達到76%。11月前8個交易日融資余額累積凈增加1200億元,日均增加150億元,已接近今年3月、4月水平。在此局面下,客戶日均買入1370億元,最高的11月9日達到1943億元。
在融資買入額占A股的比重方面,9月份為10%,10月份為11.7%,11月份在13%~14%之間,融資余額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由10月初的2.64%增長到11月9日的2.77%。
張曉軍表示,在此背景下,深圳、上海證券交易所修訂《融資融券交易實施細則》,適當提高融資保證金比例,降低新開倉融資合約杠桿水平,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風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促進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據了解,此次深滬交易所修訂的主要內容是調整融資保證金比例,將原規定不得低于50%,調高至不得低于100%。調整后,新開倉融資合約的杠桿水平,將由最高不超過2倍,降低至最高不超過1倍。融券保證金比例不變,仍維持不得低于50%要求。張曉軍表示,各證券公司在符合監管要求前提下,可以根據客戶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自主確定具體比例。
張曉軍表示,此次調整僅針對新增融資合約,規則實施前已存續的融資融券合約仍按照修改前的相關規定執行,現存融資合約不需要因此次修訂立即了結,合約的金額和期限不受影響,也不需要追加保證金,合約到期時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和合同約定進行展期。同時,給予各證券公司一周時間做好相關技術系統準備工作。
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兩融規則的調整是建立融資融券業務風險控制指標浮動管理機制,對融資融券業務實施逆周期調節。新規的實施,目的不在于控制市場的融資規模,而是為了規范新增融資交易的杠桿率,以防杠桿率過高給市場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避免過高杠桿造成市場的大幅波動以及投資者的追漲殺跌,讓市場波動更加合理化,保持杠桿交易的合理性,投資者仍然可以增加融資交易。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