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訊
日前,生意社整理發布《2015年1-10月大宗商品進出口數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近7成大宗商品進口量同比負增長,超6成大宗商品出口量同比負增長,超6成大宗商品表觀消費量同比負增長。代表性品種動力煤2015年前三季度進口量636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減38%;天然橡膠2015年前10個月進口量300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減23%;浮法玻璃2015年前10個月出口量83.7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減43%;棉花2015年前10個月表觀消費量 735.6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縮減35%。
大宗商品權威專家、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心田指出,中國大宗商品進出口出現明顯負增長在“大宗商品黃金十年”(2002-2012)簡直是無法想象的。過去僅僅是受08年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大宗商品08年下半年和09年初時出現過進出口的短暫下滑,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大宗商品進出口一直保持高位增長,負增長或許意味著新時代的到來。他強調,大宗商品價格從2012年開始走下坡路,但只是價變,產能產量還是在增長,14年起,不僅價格仍然下滑,多數大宗商品的產能產量出現了增長停滯甚至負增長,已然有了量變的跡象,今天的數據表明,量變真實的發生了。價變與量變的同現,也說明大宗商品市場發生了質變。
劉心田認為,大宗商品進出口同比負增長至少反映兩個事實。一是大宗商品進口同比負增長折射中國經濟減速;二是大宗商品出口同比負增長折射國際經濟不景氣。大宗商品是經濟的晴雨表,進口、出口的變化實際上對應著需求的變化。過去的供需矛盾,是過快增長的供應與較慢增長的需求的矛盾,而今的供需矛盾,是需求在減少,供應也在減少,但供應仍相對過剩。
劉心田強調,大宗商品進出口同比負增長是正常現象。首先盛極必衰,過去幾十年的增長而今出現回落是規律使然;其次大宗商品的去泡沫化,不僅體現在價格上,還體現在量上,去產能、去庫存的同時伴生去進出口也是必然;再次經濟決定市場,市場反映經濟。作為經濟“鏡像”的進出口和GDP一同回落,也是理所應當的。
劉心田預測,大宗商品進出口同比負增長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由負轉正的契機目前尚無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