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直在執行的宏觀經濟政策在今年經濟不斷承壓的背景下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在貨幣政策上,央行在原本“穩健”的基礎上多次打出“雙降”組合拳,持續加大寬松力度。而在財政政策上,比“積極”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也將倚馬可待。昨日,財政部數據顯示,10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491億元,同比增長36.1%,為2012年7月以來的最高增速。在業內看來,我國原本積極的財政政策正在顯露更為積極的一面,更加積極和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以及供給側改革將成為把控未來宏觀經濟的關鍵。
財政支出10月大漲
中國正在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力穩增長,逐月擴大的財政支出便是很好的佐證。數據顯示,10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491億元,同比增長36.1%。這既是我國財政支出近40個月來的新高,也是自今年7月以來連續第4個月財政支出增速加碼。
而從前10個月的累計情況來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3415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1%,為預算的78.2%,進度比去年同期加快了4個百分點。從具體財政支出方向來看,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增速較快。
相比于支出的連續增長,財政增收卻依舊步履維艱。數據顯示,10月全國財政收入為14435億元,同比增長8.7%,但不及9月9.4%的增速,環比增速有所回落。財政部方面也表示,受經濟下行壓力以及實行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等因素影響,后兩個月財政收入增長仍然面臨不少困難。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對于10月財政收支剪刀差逐步擴大,我們既不要盲目樂觀也不必過分悲觀”。他表示,10月財政支出之所以創下新高主要還是由于去年基數較低的關系,數據顯示,去年10月財政支出僅為9910億元,較去年9月1.4萬億元的支出大幅下滑。但他也坦言,今年以來,財政支出確實在進一步發力,特別是下半年以來大批基建項目紛紛上馬,而且隨著10月CPI及PPI帶來的通縮風險,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勢在必行。
積極財政更積極存空間
“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有沒有空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23日在中央黨校就當前經濟形勢和重點工作作報告時拋出了疑問。
自經濟步入下行通道以來,寬松的貨幣政策變得越來越積極,但在業內看來,隨著地方債的約束和基建投資的下滑,財政政策一直表現得過于穩健。李克強就提到,我國政府財政赤字率在世界并不算高,“今年赤字率也就是2.3%,最多不超過2.4%,而歐盟提出的財政赤字率理想狀況為3%,我們離3%還有很大空間”。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也在上周五表示,3%的赤字率紅線和60%的負債率紅線可以在實踐中反思調整。總理及國家部委的連番表態也被分析人士解讀為財政或有進一步擴張的可能性,更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將到來。
實際上,一直都有學者認為,3%的赤字率和60%的負債率“紅線”只是當年歐盟成立時,對加入歐盟國家的一個約束,并非一個全球國家都需要恪守的標準。
而從中國當前的經濟現狀出發,中國可以考慮適當擴大債券規模,在短期內提高赤字“紅線”對抗如今下行的經濟壓力。
“穩定經濟增長需要錢,全面改革也需要錢”,在李慧勇看來,想緩解財政缺錢、同時又不得不加大支出的壓力,中央能否突破3%的赤字率“紅線”是關鍵所在。在他看來,由于中國經濟增速仍保持較快增長,短期內赤字率突破3%并無太大影響,地方政府也可因此擴大地方債發行額度,緩解地方財政困境。
未來調控思路浮出水面
把脈未來的宏觀經濟,決策層的調控也在從不同角度施行“多箭齊發”。在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慧勇表示,經濟短期增長可以依賴刺激需求,但從中長期來看,供給側才是經濟發展的重點,甚至可以說供給側就是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他認為,目前側重于需求端的宏觀調控手段已經并無太大施展空間,撬開供給側,讓市場更開放,資本更活躍,是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命門所在。
“財稅、金融、國企等改革可以被認為是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曹鳳岐說道。他同時表示,比如企業無法享受到減免稅費、融資便利等優勢,供給側的改革也就無從談起,這就需要多個領域改革之間的相互配合,讓政府下放更多權力,給企業減輕更多負擔。
而在李慧勇看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繼續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是保障下一階段經濟平穩運行的“左膀右臂”。“寬財政政策主要體現在提高赤字上限,增加財政支出以及實行結構性減稅,而面對目前的通縮風險,貨幣政策也需要繼續寬松加碼與之形成對沖”。目前就有分析認為,央行很可能在美聯儲加息之前再次進行“雙降”。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