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民警向通信公司和網絡支付公司安全人員核實可疑手機號碼及支付賬戶。京華時報通訊員陳陸坤攝
近年來,全國通訊信息詐騙案以每年20%到30%的速度增長,群眾每年被騙金額上百億元。針對預防、打擊通訊信息詐騙犯罪面臨的封堵詐騙信息難,查詢、凍結涉案資金慢,犯罪團伙信息難以及時掌控等難題,今年7月以來,廈門成立由公安、銀行、通信運營商等部門參與的反詐騙中心,封堵詐騙“信息流”、“資金流”,實現了通訊信息詐騙犯罪下降30%以上。近日,記者探訪了設立在廈門市公安局內的反詐騙中心。
工作模式
銀行及通信商進駐公安局
今年7月1日,廈門市反詐騙中心成立。反詐騙中心設在廈門市公安局,由市公安局、銀行系統(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5家)、通信運營商(包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組成,三方均派專人進駐。中心下設7個小組,分別為受理處置組、研判組、打擊組、宣防組、金融防控組、電信防控組和勤務保障組。
廈門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主任蔡允嵐介紹,反詐騙中心具體位置設在廈門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內。10月11日下午,記者在廈門市反詐騙中心辦公區域看到,該辦公區域分為接警區、金融區及研判區。銀行系統及通訊運營商及阿里巴巴的工作人員入駐反詐騙中心,正在緊張地工作。每個辦公室內的電子顯示屏上,均在動態地顯示當日虛假信息詐騙案件數、詐騙金額的統計及詐騙案件發生區域等信息。
實現即刻凍結涉案銀行卡
蔡允嵐介紹稱,110報警服務臺接到詐騙警情后,會立即將警情流轉到反詐騙中心,由反詐騙中心接警席聯系報警人問清詐騙中心電話號碼、涉案銀行賬號、轉賬銀行、轉賬方式等關鍵信息,并同步錄入反詐騙接處警平臺。需緊急處置的,立即由中心處置席人員通過金融電信點對點查控系統,分別向銀行提請資金查詢凍結,向通信運營商提請本地詐騙電話停機、外地詐騙電話攔截和網絡虛擬電話封堵。
反詐騙中心的工商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旦接到警情,反詐騙中心能做到對涉案賬戶實時查詢、凍結,改變了以往民警輾轉各地開戶行辦理查詢、凍結的辦案模式,查詢到涉案資金流信息后,幾分鐘之內就可以完成緊急止付。
此外,廈門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民警謝宜勇介紹說,反詐騙中心建立后,警方和電信部門協作建立“點對點”涉案詐騙電話封堵系統和反詐騙平臺,對列入“黑名單”的電話予以關停、攔截、封堵。
全市通信詐騙下降31.5%
據廈門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林銳介紹,今年7月以來,廈門反詐騙中心共對2536起虛假信息詐騙案件發起緊急止付,成功凍結涉案金額1639.4萬元;共攔截、封堵、監測詐騙電話7658個,向群眾發送防詐騙短信提示90.3萬條。
林銳認為,有效防范、打擊通訊信息詐騙必須改變傳統的辦案模式,公安、銀行、運營商等相關部門要真正形成合力,從源頭管控詐騙,壓縮犯罪滋生蔓延空間。“反詐騙中心建立以來,本地詐騙窩點已經難以立足,一大批來自境外的詐騙信息被及時封堵、攔截,警方在封堵涉案賬戶資金流方面逐漸占據主動,全市通訊信息詐騙警情同比下降31.5%。”林銳說。
典型案例
【新模式案例】
市民報警稱被騙200萬
今年8月31日晚,廈門一家公司的財務人員李女士,接到一條微信好友申請。李女士看到對方的昵稱和頭像與該公司老板一致,便點擊確認通過了“老板”的好友申請。
次日早9點,李女士在微信上收到“老板”發來的信息,大概的意思是,有一筆貸款需要速轉200萬元到一個農行賬戶。因為老板之前也曾通過QQ和微信發過轉賬指令,李女士趕緊前往附近銀行網點,于9點50分將200萬元轉到“老板”指定的賬戶。
李女士回到公司之后,“老板”再次發來微信,詢問公司賬戶還有多少錢,需要再匯一筆款。李女士此時覺得不大對勁,因為這不像老板平時的做事風格。經過核實,她發現自己很可能遇到了冒充老板的騙子,馬上撥打110報警。
2.5小時便追回415萬
廈門市反詐騙中心核實李女士所遇到的是虛假信息詐騙后,即刻向反詐騙中心的農行工作人員發送“緊急止付協作指令”。
聽到涉案金額為200萬元后,不單是農行工作人員,在反詐騙中心工作的其他銀行工作人員也都緊張起來,因為一起通訊信息詐騙案件往往會涉及多家銀行。果然,農行工作人員很快發現,李女士被騙的200萬元進入農行后,迅速就被轉入一張工行卡內。此后,這筆錢又分兩筆各100萬元轉入了另外一張工行卡和另外一張農行卡內。此后不久,工行卡內的100萬元又分別轉到了10多張農行卡內,而這10多張農行卡內的錢,很快又分別被轉入另外幾十張農行卡內。
最終,警方和銀行工作人員協作,從接到報警的10點34分開始,歷經2.5小時,緊急止付了36張涉案銀行卡,追回415萬元。
那么問題來了,李女士被騙走的是200萬元,為何警方卻追回了415萬元?據辦案民警介紹,反詐騙中心緊急止付這些涉案銀行卡的同時,還有其他被騙者在往這些卡里打錢。
【傳統模式案例】
警方20天才摸清資金流
據廈門市公安局的統計,近年來,廈門市全市通訊信息詐騙犯罪呈持續高發態勢。2010年,該類案件發案數5139起。2014年,發案數10178起,被騙金額1.5億余元,單筆被騙金額高達1544萬余元。
2014年4月11日,詐騙團隊通過網絡改號電話,先后虛擬廈門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北京西城區公安分局、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電話,以“受害者涉嫌洗錢,賬戶需要將接受審查”等為由,騙取廈門一家公司出納葉女士向指定賬戶匯款1544萬余元。
廈門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民警陳鴻介紹稱,詐騙分子得手后,用1300多個銀行賬戶轉賬,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1544余萬元全部在境外取現。陳鴻說,此案涉案賬戶涉及9家銀行,各家銀行對于查詢凍結有內部規定,民警只能逐一上門查詢,輾轉北京、上海等地,“僅摸清資金流就花了20多天。”據介紹,這起案件目前還沒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贓款尚無法追回。
林銳稱,“通訊信息詐騙是借助互聯網、電話、網上銀行等手段實施犯罪,詐騙分子一旦得手,只需敲打鍵盤,幾分鐘之內就能將資金轉賬,并在境外取現”。而根據公安機關傳統的辦案模式,受害者發現被騙后,要經過報案、做筆錄等手續,公安機關才啟動偵查程序,面對通訊信息詐騙涉及的海量涉案異地銀行卡和通訊記錄,民警只能奔波于多地調查取證,效率遠遠落后于詐騙分子。
聲音
資金應原路返還受害者
廈門公安機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需要將更多銀行納入反詐騙中心系統,建立24小時無縫協作機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涉案銀行賬戶快速查詢、凍結機制,最大限度挽回受害者損失。
同時,該負責人建議建立凍結后賬戶資金原路返還機制。因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涉案臟款要在法院判決生效后才能返回受害者,但大量通訊信息詐騙案,目前無法及時抓獲犯罪嫌疑人。因此,為保護受害者權益,建議在公安機關出具相關證明的情況下,凍結資金應該原路返還受害者。
廈門做法應向全國推廣
公安部刑偵局副局長陳小坤介紹稱,2015年上半年,公安部專門針對虛假信息詐騙問題向國務院寫了報告。7月份起,國務院批準建立、公安部牽頭負責的“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開始運行,共有23個部門參與,主要針對電信網絡新型犯罪開展打擊,防控和治理。
陳小坤認為,廈門市建立的“反詐騙中心”平臺,由警方、銀行、通信運營商三方合成作戰反詐騙,一方面從宏觀上與國家的步調非常契合,另一方面收效明顯。因此,這一做法是全國反詐騙工作今后發展和努力的方向,非常值得學習、借鑒和推廣。
京華時報記者張思佳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