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11月11日新媒體專電(李玲艷)“雙十一”購物狂歡已經開始,一些網上商城的顯著位置滾動播放著“瘋搶”“不只是五折”等吸引眼球的促銷廣告。與此同時,關于理性消費甚至拒絕“雙十一”的呼聲也在廣泛流傳。然而,理性消費僅僅是“雙十一”才需要么?
“沖動是魔鬼。”不止是在“雙十一”,商家為我們創造了太多變成“魔鬼”的機會。盤點一下,我們身邊有多少“購物狂歡節”呢?除了“雙十一”,還有“雙十二”“春節”“圣誕節”……幾乎所有的節假日,商家都會推出一系列活動,讓你心甘情愿地掏出口袋里的錢。那些折扣、禮品都像是無形的誘惑把你帶入購物的喜悅中,商家費盡心思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占了便宜,讓你毫無顧慮地消費。
不僅僅是在購物狂歡節,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不理性的消費比比皆是。在講體面、給面子等思維影響下,禮品要珍貴,飯菜要豐盛,汽車要豪華的“炫耀消費”在蔓延。不在乎商品的實際價值,而更多追求商品象征意義的“符號消費”成為潮流。當人們不顧自身經濟條件盲目消費時,這種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就會縱容以“物質至上”為核心的奢侈浪費社會風氣。
消費是一種行為方式,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價值取向。鋪張浪費之風的扭轉,固然需要加強制度約束,但更需要從觀念上鏟除滋生浪費的文化土壤,營造適度、健康、科學、文明的理性消費氛圍。
因此,理性消費,不應該只是在“雙十一”這樣的特殊節點倡導,而應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踐行。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