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1月10日電題:貴州畢節:精準扶貧中的“私人訂制”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之一。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如何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達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目標?記者來到貴州省畢節市尋找答案。
畢節,川、滇、黔三省交通要沖,一個名氣很大的地方,12306訂票網上卻沒有它的名字。畢節市七星關區是全國特困連片地區的縮影,150萬人中,仍有23萬貧困人口。當地干部說,如何帶領這23萬人走出貧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在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記者見到58歲的農民張祥印,他和老伴兒帶著3歲的孫子守著不到3畝破碎的耕地生活。家里窮到什么地步?他養的土牛,是幫別人喂了好幾年母牛生崽分的,個頭小得被別人戲稱為“狗牛”。種的土豆、苞米剛夠口糧,沒有日常開支,他就去煙花廠搬貨,搬一件4毛錢。兒子在外打工帶著媳婦回家,媳婦嫌家里窮,生下孩子33天后一去不返杳無音訊;兒子在外打工已兩年沒有回家。
當地干部告訴記者,張祥印有一定勞動能力,但沒什么技能,年齡大又不能離開家。中央提出靠“產業扶持”脫貧,什么產業管用?經過調研,發現恰恰是不那么起眼的“小產業”“土產業”管用。而且,在脫貧攻堅戰中,必須摒棄大水漫灌的扶貧方式,“問需于群眾”,為一家一戶制定具體的脫貧計劃。
在這里,脫貧可以“選套餐”。養殖母牛、蛋雞,種馬鈴薯等十余個項目,貧困戶自主選擇。每一項都跟著貼息貸款、風險兜底、產業發展、貸款擔保等多項資金,患了大病還有醫療墊底周轉資金,解除后顧之憂。
原來,脫貧也可以“私人訂制”。
談起“按需扶貧”的來源,畢節市七星關區委書記宮曉農說:“這是群眾扔苞谷粒兒扔出來的。”過去由于扶貧資金有限,村子里是先修路、先通水還是先通電?村民們意見不同,就往碗里扔苞谷粒“投票”,結果顯示,每個村子想要的大不一樣。現在一家一戶的脫貧路子,也是由群眾自主選擇的。
今年9月,當村干部跟張祥印說起“選套餐”時,他選擇了養殖能繁母牛。農商行貸款2.4萬元,政府付利息,牛出現意外政府出錢兜底。他安心買了兩頭“西門塔爾”雜交母牛,高高大大的,每頭母牛3年可產2個仔,按每仔賣1萬元計,能有4萬元收入。
“再往后,牛越來越多,錢會越來越多。”張祥印滿懷信心地展望。
“群眾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群眾對脫貧的需求是第一出發點。”宮曉農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需求即是扶貧抓手。只有尊重群眾脫貧主動性,調動其積極性,才能增強扶貧的內生動力。(記者:劉景洋、許晟、曹凱、胡星)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