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9日電(記者陳凱茵)10月進出口數據依然呈現“雙跌”態勢。昨日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06萬億元,下降9%。其中,出口1.23萬億元,下降3.6%;進口8331.4億元,下降16%;貿易順差3932.2億元,擴大40.2%。
面對上述嚴峻的外貿形勢,專家表示表示外需不振是主因,而外貿在“三駕馬車”中地位下降則是轉型升級的需要。
數據不及預期外需不振是主因
“我國目前正處于國際貿易環境較為惡劣的時期。全球經濟低速增長,需求疲軟。”邢厚媛說。
世貿組織已連續下調全球貿易增速預期值,預計今年和明年全球貿易額分別將僅增長2.8%和3.9%,并不排除繼續下調的可能性。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屈宏斌也認為外貿數據不及預期的主因是外需不振,從而導致一般貿易出口增速大降。主要出口市場同時放緩,尤其上月表現較好的對新興市場出口陡降。
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除了中美貿易總值增長了2.4%以外,我國與歐盟、東盟、日本、韓國等貿易伙伴的進出口總值同比均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7.9%、2.4%、10.7%和5.6%。
據商務部11月5日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5年秋季)》顯示,由于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貿易摩擦有所加劇,導致國際市場的需求會持續低迷,而這一態勢有可能會延續到2016年。
外貿增長貢獻率下降亟待轉型升級
分析人士指出,根據以往經驗,每年進入四季度后,我國出口通常會受到圣誕節、新年等節日訂單的提振。但今年10月數據顯示,出口降幅環比反而繼續擴大。
民生宏觀朱振鑫、張瑜認為,作為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導致此現象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全球人口老齡化推動發達國家儲蓄-投資缺口收窄,全球貿易再平衡;二是國內勞動力成本優勢持續弱化;三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TPP+TTIP等新貿易規則將對中國出口帶來挑戰。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前三季度,固定資本和最終消費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3.4%和58.4%,而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8%。
邢厚媛指出:“隨著我國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企業大規模‘走出去’,高水平‘引進來’,在這種情形下,我認為不僅是出口,外貿在‘三駕馬車’中的地位也都沒有從前那么重要了,但這其實是外貿轉型升級的一部分。”
她表示,相比數據,更應關注的是企業本身。“不僅是產業轉型升級,貿易也要轉型升級。我們對進出口數據就要像對GDP一樣,不片面追求出口量和出口貨值等數據,我們要重視的是我們的企業從出口商品當中,獲得了多少利益。出口企業確切的盈利水平、質量效益獲得了多少提升。”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