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榜上,私募大佬翻了幾倍的凈值令人向往,但100萬元的門檻讓小散望塵莫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隨著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出現了100元買信托產品的情況,如今私募基金也不再“高冷”,某些平臺上私募產品的購買門檻已大大降低,有些甚至降至1萬元。
據記者了解,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銷售平臺先以100萬元以上金額先行購買,然后再拆分銷售。如此的低價門檻引起爭議,這些產品也顯得底氣不足。不過,這依舊讓平日夠不著標準的中小投資者趨之若鶩。
績優私募1萬起賣
目前,部分互聯網金融理財平臺將原本100萬起的產品門檻降至20萬元、10萬元。諾亞財富在其互聯網金融平臺財富派上直接將起投金額降至1萬元。投資者購買時,除了要繳1%的認購費之外,平臺還要收取0.2%的服務費。記者從諾亞財富銷售人員處了解到,目前銷售的主要是固定收益類產品和浮動收益類產品,起點都是1萬元。據了解,跟諾亞財富合作的私募有十家左右,其中不乏大型績優私募,如澤泉投資、中歐瑞博投資等。
記者向澤泉投資市場部負責人求證,對方表示確與諾亞財富有合作,但對于財富派1萬元起銷售其產品的情況并不知情。“100萬元是證監會規定的私募銷售標準,澤泉投資嚴格遵守這一規定;在與代銷機構合作銷售產品時,合同的簽署與投資者資質調查完全由代銷機構負責,其風險也由代銷機構承擔。”上述負責人說。
那么這些拆分份額與正常購買的份額是否相同?銷售人員表示,兩類產品風險一樣,到開放日可以贖回。但是,記者在財富派架上的一個私募產品項目簡述上看到風險揭示:產品存續期間,總份額資產凈值不能低于100萬元人民幣,若開放期贖回申請集中,導致贖回后總份額資產凈值低于100萬元人民幣,所有份額將強制贖回,本產品提前結束并按約定進行產品收益分配。這也就意味著,在行情下行時,投資者的贖回并不那么“由衷”。
拆分銷售是否合規?
根據《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合格投資者標準為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下列標準:一是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單位;二是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
也就是說,100萬元是既定門檻。記者多方咨詢對于這種私募產品拆分銷售模式的看法。一名投資者表示,比較喜歡這種投資方式,100萬的門檻更多的是為了區分私募和公募產品。私募產品存在一定的封閉期,不會要求提前退出,這也方便基金管理人對于產品的操作。公募則必須留一部分準備金以防提前贖回。而且,公募基金的購買者多是散戶,導致公募基金的投資特征相當于一個大體量散戶,漲時資金涌進買入,跌時紛紛贖回賣出,追漲殺跌特性難改,所以業績也很難向好。
然而,大多私募業內人士則表示100萬門檻是硬性指標,必須遵守。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李春瑜表示,當前情勢下這種產品銷售方式應該是不可以的。“私募產品兩大特點就是:一、不能公開發行募資;二、合格投資者制度。私募產品100萬起投是硬門檻。”李春瑜說。
一位私募業內人士表示,設置較高的投資門檻有利于提升投資者風險意識和風險抵御能力,此舉實際上是為了保護投資者。一位私募基金經理也認為,這種湊錢買私募產品的情況雖然有助于產品銷售、公司管理規模提升,但是投資者資質參差不齊,抗風險能力不一,管理者比較難操作。而且這種方式也不符合規定。
記者還向一位監管人士求證,對方明確表示,低于100萬的私募產品不符合規定。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