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08日訊
近日,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首席技術官黃甌表示,上海電氣要走“重技術、輕資產”的道路,提高產品競爭力,沿著產業鏈不斷地向高端延伸,進入新興產業。
黃甌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能源裝備、工業裝備需求下降,不少制造業產能過剩。但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重技術、輕資產”,就是要解決低水平產能過剩、滿足高技術產品需求。技術,是裝備制造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重技術,才能提高產品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甚至擴大市場占有率;重技術,才能沿著產業鏈不斷地向高端延伸;重技術,才能成功進入新興產業。同時,輕資產可以為產業發展減輕包袱、為產業轉型減少慣性。
在“重技術”這一點上,黃甌認為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自主創新都是重要的技術來源。上海電氣的燃煤發電機組產品,就是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持續再創新,不斷刷新燃煤發電效率的世界紀錄。據黃甌介紹,這幾年,上海電氣加強了以自主創新為主要任務的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的建設,預計到2025年,并購引進和自主創新將各占新產業發展技術來源的50%。
上海電氣在科技創新領域,黃甌介紹了說: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建立中央研究院、產業集團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研究所的三層科研架構。截止到2014年底集團擁有和發展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為7家,在發展新能源等裝備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二是制定了十五年科技規劃和兩個產品計劃。重點聚焦發電設備、輸配電、工業裝備和智能制造、前瞻性技術四大領域十八個方向。制定了“產品改造提升計劃”和“全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計劃”,引導科技產出到“出產品”上來;三是加大科技預算管理。集團2007-2014年科技投入累計達270億元,科技投入強度近8年保持在4%左右。科研投入的集中度也在提高,突出重點。到2016年,全集團90%左右的科技投入都要集中到十五年科技規劃確定的四大領域十八個重點方向;四是實施和推進一批國家級、市級重大專項。主要代表項目有:“百萬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機組”、“抽汽型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研制”、“3.6MW大型風機研制”、“核島主設備研制及產業化”等。
在智能制造領域,上海電氣優化自身制造能級,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同時,上海電氣自動化事業部以自動化產品為基礎,技術集成為依托、系統解決方案為商業模式,要成為國內領先的基礎自動化產品、自動化設備及解決方案提供商,將自動化產業打造成為上海電氣新的核心產業板塊。
在科技創新體系中,上海電氣的三個層次有序分工、有效協同。中央研究院以前瞻性技術研發和共性技術服務為主要職能,主要任務是“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與知識產權儲備、為產品升級提供共性試驗平臺、為核心產業的技術能力升級提供支持和服務”。產業集團技術研發中心以產品技術研發為主要職能,要負責起本產業領域內的產品升級和產品預研發的科技創新工作。企業工廠的技術中心以產品應用技術和制造工藝技術研究為主要職能,重點在提升企業自身產品的性價比和競爭力。
在國際化的趨勢下,上海電氣怎么發展自己的技術?黃甌介紹了三大方向。首先是積極推動和利用國際產學研合作。通過在全球范圍配置科研資源,進行國際產學研合作,加快提升自身的研發水平。例如上海電氣所屬的電站集團目前正在開展十余項國際產學研合作項目;在汽輪機通流和葉片設計方面與英國劍橋大學懷特實驗室開展合作;在高壓發電機絕緣及測試技術方面與德國漢諾威大學西林研究所開展技術交流和課題研究等。第二是實施跨國兼并收購。圍繞集團發展戰略重點,通過國際并購,來獲得集團急需的技術或產品。第三是發揮風險投資(VC)的作用。為滿足上海電氣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需要,2013年上海電氣成立了專門的風險投資團隊,建立了相關的流程和制度。投資對象主要是具有競爭潛力和發展潛能的高新技術初創企業。
最后,黃甌提及了上海電氣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到2030年,掌握一批事關集團核心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促進集團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實現集團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專家和研發團隊,為上海電氣成為國際化大型裝備制造業集團奠定基礎。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面,通過15年的建設,上海電氣最終要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以我為主、創新驅動、面向市場、具有國際化運作能力的科技創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