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民政部估計中國困境兒童數量大概有數百萬。有些重大的、惡性的未成年人利益被侵害的案件,往往出現在那些沒有覆蓋到的區域。”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彭華民教授最近出席在華東理工大學舉行的“金磚國家社會轉型、社會政策與社會服務國際研討會”時提出了這一重要問題。
據澎湃新聞 了解,由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高校智庫”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主辦的 “金磚國家社會轉型、社會政策與社會服務國際研討會” 2015年11月4日至5日在華東理工大學舉行,此次會議同時也是慶祝該校社會學學科建設20周年的紀念大會,吸引了來自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美國等9個國家的150余位學者參會。學者們發表了眾多的真知卓見,希望推動“十三五”期間中國的健康發展。
困境兒童生存情況堪憂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彭華民教授介紹,困境兒童是最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是社會福利制度構建的重要議題,中國困境兒童保護體系正發生著重大轉型。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 年我國 0-14 歲兒童總數為 2.22 億人,占人口總數的 16.60%;0-18 歲的未成年人總數為 2.79 億人,占人口總數的 20.93% 。其中半數以上兒童分布在農村地區。除了 57 萬孤兒,全國有 61 萬在事實上無人撫養的兒童,加上其它類型的困境兒童,民政部估計全國困境兒童數量大概有數百萬。
彭華民教授綜合了聯合國和中國民政部的研究發現,全球和全國對于困境兒童的界定也經歷了一個轉變的過程,目前受到各界普遍認可的困境兒童從內涵上看是指在特殊的、被限制了的環境條件下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的兒童,其基本需要包括基本生活照顧的需要、衛生健康的需要、家庭生活的需要、教育的需要、休閑和娛樂的需要、心理發展的需要、社會生活能力的需要、免于被剝削傷害的需要。
事實表明,我國在兒童保護領域缺乏國家強制保護制度和臨時救助安置渠道,困境兒童的生存狀況、福利需要和權益保障等相關議題日益成為社會、學者和政府高度關注的焦點。
社會上屢屢發生未成年人被侵害的事件,在家庭中,也有兒童被忽視、被虐待,流浪兒童、留守兒童也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對此,彭華民教授建議,“十三五”期間要構建未成年人的社會保護網絡,具體的目標是“市-區-街道-村、社(居)”四級聯動、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形成一個覆蓋城鄉的未成年人保護網絡。“這個網絡意義很大,因為有時候困境兒童的出現,往往出現在那些沒有覆蓋到的區域。有些重大的、惡性的未成年人利益被侵害的案件,都出現在這些地方。” 彭華民教授說。
彭華民教授還建議國家要探索建立聯動反應機制,多部門共同保護,建設預防機制、報告機制,評估機制、處理機制。同時司法要建立保護運行機制,以防范家庭監護的缺失、監護權轉移等。
此外還需要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預防兒童從一般問題走向困境兒童。健全監督保護制度也是重要一環,包括未成年人的法治建設、未成年人的保護機制、未成年人的法律服務。十三五期間還應該優化未成年人關愛機制,這個“關愛”包括更重要的內容,如:司法援助、司法救助、社區教育幫扶制度、精神關愛、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政策等。彭華民教授認為,未成年人保護的未來議題包括了家庭與國家的責任,社會福利政策要為困境兒童提供服務輸送體系。
金磚國家抱團聚焦社會福祉
另據澎湃新聞了解,自從2001年高盛公司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首次提出“金磚四國”以來,這個原本指稱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4個蓬勃發展的新興經濟體的概念,經過短短8年的時間,到2009年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國際合作平臺(南非在2007年加入),成為國際社會愈益重要的一支經濟和政治力量。
華東理工大學校長曲景平教授表示,金磚國家作為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5個后發國家,有著相似的發展路徑和問題挑戰,大會不僅有助于金磚國家社會學家、社會政策專家、社會工作專家之間的交流,也有助于建構國際合作研究的新模式。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上海高校智庫—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院長徐永祥教授認為,觀察和研究中國社會的轉型,既要參照西方的現代化進程,也要“以東方為中心”反思中國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現實選擇,而通過對金磚國家的比較研究,則可能提供一個“以東方為中心,以發展中國家為參考”的新的研究視域。
徐永祥稱,金磚國家的社會發展、社會治理、社會政策和社會服務都存在結構調整和能力提升的問題。例如,中印都面臨著巨大的城市化壓力和農村發展的挑戰,中俄都面臨著單位化社會體制的瓦解和社會體制的重構,5國都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及建設現代社會福利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的任務。對這些問題進行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澎湃新聞了解到,“金磚國家社會轉型、社會政策與社會服務國際研討會”聚焦“金磚國家社會轉型”、“鄉村轉型與社會治理”、“城市化與社會治理”、“人口變化與家庭政策”、“教育政策與兒童福利”、“社會工作與社會服務”等議題,期望通過對金磚國家社會轉型道路的對比,促進國內社會學、社會工作學界對金磚國家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研究,借鑒“他者”的經驗,檢視和反思中國社會發展中的議題,以推動我國社會的轉型和發展,促進中國社會學科的本土化和國際化,建構國際合作研究的模式。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