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說明
經濟體金融監管
改革值得借鑒
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作說明時表示: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現代金融發展呈現出機構種類多、綜合經營規模大、產品結構復雜、交易頻率高、跨境流動快、風險傳遞快、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國家均加大了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監管標準、形成互為補充的監管合力和風險處置能力。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明顯加快,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復雜的產品結構體系、信息化的交易體系、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特別是綜合經營趨勢明顯。這對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帶來重大挑戰。近來頻繁顯露的局部風險特別是近期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說明,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們必須通過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主要經濟體都對其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是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負責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審慎管理;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統、清算機構、金融資產登記托管機構等,維護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高效運行;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通過金融業全覆蓋的數據收集,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建議
摘要
擴大金融雙向開放
著力實現合作共贏
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強內陸沿邊地區口岸和基礎設施建設,開辟跨境多式聯運交通走廊,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形成各有側重的對外開放基地。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和經濟區。提高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
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贏并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建立便利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的體制,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施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
推動同更多國家簽署高標準雙邊投資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構建海外利益保護體系。完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監管措施,完善風險防范體制機制。
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
轉變外匯管理和使用方式,從正面清單轉變為負面清單。
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放寬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要求,放寬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限制。
加強國際收支監測,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進并逐步取消境內外投資額度限制。
權威
解讀
推動人民幣成為
自由使用貨幣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
當前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分量不斷提升,中國需要建立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金融管理體制。隨著“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等開放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需要一個更為開放的金融體系予以支持。
截至2015年9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已與33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規模約3.1萬億元,同時還與18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人民幣今年8月一度超過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自由使用貨幣,中國將更加積極的參與國際事務,承擔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表明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決心,顯示了大國的定力,向外界發出清晰的信號。
放寬跨國公司資金
境外運作限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轉變外匯管理和使用方式,從正面清單轉變為負面清單。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放寬企業和個人外匯管理要求,放寬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限制。加強國際收支監測,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進并逐步取消境內外投資額度限制。我國對外開放大步邁進的同時,注重金融業開放的有序性和穩步性。這有助于我國在不斷開放中構建平等互利的規則體系,提升中國金融在國際舞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