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說明
提高經濟發展綠色水平
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說明時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必須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實干才能見效。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就是一項硬措施。這就是說,既要控制總量,也要控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強度。這項工作做好了,既能節約能源和水土資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
“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十二五”規劃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現在看,這樣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據當前資源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在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的基礎上,水資源和建設用地也要實施總量和強度雙控,作為約束性指標,建立目標責任制,合理分解落實。要研究建立雙控的市場化機制,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
生態環境已成為突出短板
習近平就《建議》說明時表示,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是“十三五”時期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F行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使一些地方重發展輕環保、干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使環保責任難以落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大量存在。綜合起來,現行環保體制存在4個突出問題:一是難以落實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二是難以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預,三是難以適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四是難以規范和加強地方環保機構隊伍建設。
建議稿提出的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級環保部門直接管理市(地)縣的監測監察機構,承擔其人員和工作經費,市(地)級環保局實行以省級環保廳(局)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縣級環保局不再單設而是作為市(地)級環保局的派出機構。這是對我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這項改革要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力爭“十三五”時期完成改革任務。
建議
摘要
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
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優化開發區域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防治“城市病”,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發展分布式能源,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
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將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權威
解讀
三大措施
推動綠色發展
“十二五”以來,我國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說,霧霾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水、大氣、土地污染等問題必須重視。在綠色發展方面,我國將采取多項措施。
一
是低碳發展,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鼓勵煤炭清潔利用,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京津冀區域的目標是,到2017年煤炭利用零增長甚至負增長。
二
是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從總量和強度兩方面來控制。
三
是采取市場化管理手段,確定水耗、能耗、地耗標準,開展水權、碳排放權的交易。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