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
從大部制改革中將計生與衛生部門合并,到“單獨二孩”實施,再到“全面二孩”提上政策日程,不難看到,與政策口子漸次放開對應的,是有關部門在“計生體系”中的計劃管理職能弱化。
五中全會公報中明確“全面放開二孩”,引爆的輿情仍未退燒。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昨日表示,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將進一步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取消二孩審批,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制度。據了解,“全面二孩”要落地至少經歷四個關鍵程序。
從此起彼伏的民意訴求,到現身公報,全面二孩政策經歷了一段歷程,這段歷程,也伴隨著多方訴求博弈形勢的嬗變過程。當然,其政策效應能否跟部分人的生育訴求無縫對接,還有待觀察:畢竟政策從實施到效應凸顯有個滯后期,何況其間還夾纏著經濟景氣指數、個體收入預期等制約因素。而結合以往實踐看,“全面二孩新政”也有待嗣后以優化服務、準確預估等,切實推動計生體系的真正轉型。
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強調服務,即計生體系的重心要從“計劃”向“服務”轉移。實質上,從大部制改革中將計生與衛生部門合并,到“單獨二孩”實施,再到“全面二孩”提上政策日程,不難看到,我國生育政策改革走了漸進穩健的路線,而與政策口子漸次放開對應的,是有關部門在“計生體系”中的計劃管理職能弱化。
實際上,早在2013年計生衛生部門合并前,計生管理與服務并重,從中央到地方,就不乏積極的探索與實踐。比如,從2009年開始,全國備孕農村婦女可免費接受葉酸增補,以降低出生缺陷的發生;對適宜手術的白內障、唇腭裂患兒進行手術費用補助,甚至費用全免。各地公共財政對失獨等計生特殊困難家庭也多有關懷。而兩個單位合并,職能轉變的意味也很明顯。
在“全面二孩”放開后,衛計部門在“管”的方面也比重漸減。按衛計委方面預計,實施全面兩孩后,今后幾年出生人口總量會有增長,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預計超過2000萬人。而以登記替代審批,意味著其“管”的力道減弱。
在此公共衛生政策中,生殖保健、優生咨詢(包括出生缺陷防治)還有失獨家庭關懷等,勢必會得到更大幅度的政策傾斜。中國是出生缺陷高發國家,根據世衛組織估計,平均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90萬例。在這方面,衛計部門也該傾注更多精力資源,將原來“計生”轉變為與優生優育配套的服務。衛計委表示面對高齡孕產婦的增加,要增加婦幼保健服務能力供給,完善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轉診、會診網絡和機制,就頗具針對性。
而這也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改進人口趨勢的監測與研判,提高人口趨勢預估的精準度。以此前推行的“單獨二孩”來說,衛計委數據顯示,至2015年5月底,全國145萬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139萬對辦理手續。這與官方此前預估的數百萬對申請人數相去甚遠。在未來全面放開二孩后,要獲得更準確的基礎數據并不輕松。但關于實際生育數據、先天病兒數據等等,均應設定良性、開放的制度體系。尤其要警惕在統計口徑、調查樣本等技術性因素之外,部門利益導向綁架國策。
人口問題關乎國家命運,而眼下隨著國家生育政策嬗變,計生體系也必須朝著更有益于國民、國家利益的方向轉型,要更注重提供優質公共生育服務,以切實行動改變那種“人是社會負擔”的偏見,也在政策調整中灌注更多民生含量。
胡印斌(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