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張達
中國房地產行業正在經歷陣痛轉型,有人對房地產業未來并不看好,但在日前的“2015金融領袖高峰論壇”上,業內人士對房地產業的未來并未不悲觀,而是坦陳當前中國房地產整體市場確實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企業將明顯分化,優勝劣汰。但從中長期來看,房地產業仍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趨穩,還有很多盈利空間需要挖掘,對一線城市和優質二線城市堅定看好。
長富匯銀董事長張保國指出,房地產行業經歷過高速上揚的周期后,到了階段性過剩時期,已經從大機會型市場過渡到理性正常市場,只有擁有核心競爭力,有融資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去化能力、管理能力的企業才能賺錢。另外,走專業化細分方向的中小房企也有競爭力,而競爭力不明顯的企業會遭淘汰。但是從長遠眼光看,房地產行業還有很大機會,因為中國經濟的內升動力天然存在,城市化人口增量大。“我對房地產中長期非常樂觀。”他說。
盛世神州董事長張民耕也認為,中國房地產整體市場確實進入了深度的調整,而這個深度的調整恐怕三五年內不會結束,中小房地產商現在日子非常難過,行業競爭極其激烈。但這個市場還在,需求還在,而這個市場和需求屬于前100強房企和有自己特色的中小企業。未來三五年,房地產行業總的生產銷售量不會急劇下滑,而是會緩慢的下行,可能三五年以后才會穩定下來。
“房地產現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模式,過去是在拼規模、拼速度,拼土地儲備,現在房企面臨新的利潤增長點,更注重拼的是自己的服務,拼資本盈利的效益。房地產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盈利空間需要去挖掘。”鐵獅門董事總經理高世斌說。
“只要中國的城鎮人口是快速增長的,我們就一定需要蓋更多更好的房子,未來房地產業仍將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陳淮說,理由有四個,第一,城市建設的速度、規模和質量直接決定著國民經濟未來二三十年發展的速度、規模和質量,而城市建設的速度、規模和質量直接取決于今天建的房子和公共建筑。第二,經濟有更好發展前景的關鍵是擴大內需、擴大消費,消費結構升級一定需要一個物質基礎,即普遍住房條件改善。第三,國際經驗證明,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主要體現資產信用,就是擁有有產權的能夠在市場自由交易的住房。第四,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產業中對土地和資金的市場優化配置依賴程度最高的產業,房地產業倒逼改革。
中融長河CEO王宇濤更樂觀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的趨穩,房地產行業在幾年之內將迎來下一個上升周期,他對一線城市和優質二線城市堅定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