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此前,倪張根聽說有些中國民企曾在東歐某些國家投資建廠,由于與當地政府部門一直缺乏有效的溝通,當其經營模式被發現某些“打擦邊球”現象時,這些企業不得不面臨巨大的監管成本,最終只能鎩羽而歸。
本報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江蘇恒康家居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恒康家居)董事長倪張根沒想到,為了讓他趕上恒康家居塞爾維亞工廠的開業儀式,塞爾維亞政府部門竟然派出一架專機,將他從巴黎接到貝爾格萊德。
這顯然是一場值得“洋洋得意”的體驗。
這不由得讓他回顧,過去一年,他多次往返于中國與塞爾維亞,為這家投資額3000萬歐元的工廠奔波的經歷。
在他看來,塞爾維亞地處歐亞商品運輸的樞紐地區,在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下,這個國家有望成為中國企業進軍歐洲市場的中轉站。
“這座工廠投產,恒康家居有望躋身歐洲最大的記憶綿床墊枕頭生產商。”倪張根認為。然而,面對塞爾維亞政府的熱情,他突然有著誠惶誠恐的感覺。畢竟作為一家民企,他還得學習如何與外國政府打交道,如何與之開展有效的溝通,解決當地員工文化磨合、環保、勞工權益保護、合規操作等問題,甚至他還必須學會妥善化解這些國家拋來的更多“繡球”。
此前,他聽說有些中國民企曾在東歐某些國家投資建廠,由于與當地政府部門一直缺乏有效的溝通,當其經營模式被發現某些“打擦邊球”現象時,這些企業不得不面臨巨大的監管成本,最終只能鎩羽而歸。
在倪張根看來,由于民企不像大型國企具備強大的海外資源整合能力,如何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政府打交道,絕對是一門高深的“技術”活。
“至今,我還在邊摸索邊學習。”他直言。當然,之后怎么發展,這還得交給未來。
政商交融的“藝術”
倪張根坦言,自己之所以選擇在塞爾維亞投資建廠,一方面看中其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處于相對優越的區位戰略價值在于,將商品從塞爾維亞運往西歐各國,只需30多小時,能最大限度讓中國商品能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配送,避免商品庫存積壓浪費;另一方面也是基于這個東歐國家相對便宜的勞動力成本。
目前,塞爾維亞工人月薪約在550歐元(含保險),較國內勞動力成本低了15%。
不過,從籌備規劃到搭建廠房,他發現每個環節都需要與塞爾維亞政府部門打交道。比如要求塞爾維亞落實當初的招商引資承諾,包括十年免稅期(即免除20%企業所得稅),無償劃撥土地用于投資建廠等(前提是雇傭逾150個當地人)。
“朋友提醒我,塞爾維亞處于歐洲巴爾干地區,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常年動亂不斷,與他們打交道必須小心謹慎。”倪張根回憶說。在今年6月底塞爾維亞工廠開業儀式上,他就領略到塞爾維亞政府部門官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當時他隨口說了一句,這個工廠的建筑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沒想到這句話竟引來塞爾維亞總理“不悅”。
起初,他以為這可能得罪當地政府高層。但沒想到塞爾維亞總理卻告訴他,如果他在經營過程遇到任何麻煩,可以直接找他們尋求解決方案。因為塞爾維亞需要中國企業的成功,吸引更多中國企業投資建廠,發展當地經濟降低失業率。
“這讓我與一個國家政府高官打交道,添了不少底氣。”倪張根回憶說。但他也發現,海外投資建廠的資本運作問題,是塞爾維亞政府未必能妥善解決的。
比如當地政府就很難協調當地銀行提供建廠貸款。究其原因,常年戰亂讓很多當地人一拿到工資,就趕緊前往銀行兌換成歐元避險,令當地銀行歐元頭寸不夠多,無法支撐企業投資建廠的大額貸款需求。為此,他只能通過國內企業的資信評級,通過工行法蘭克福分行等中資行貸到1300萬歐元項目貸款。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他發現塞爾維亞政府在妥善解決員工文化沖突、環保、法律合規操作等問題方面,給予很多的支持,而這也是中資企業海外投資建廠經常面臨的操作難題。
目前,在塞爾維亞工廠里,中方派遣人員主要負責生產、市場營銷等工作,塞爾維亞當地員工則處理法律合規運營、環保等工作,但落實在具體工作層面,雙方難免因為文化差異,存在不同企業管理意見,加之塞爾維亞員工民族自豪感很強,雙方往往會因為純粹的語言溝通不順暢,出現不愉快氛圍,有時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參與協調解決。
在塞爾維亞政府的點撥下,倪張根也漸漸摸索出一些解決文化差異的辦法。他直接告訴塞方員工,中方員工的家人朋友都在中國,遲早要回國的,未來這家工廠會交給他們經營管理,若企業能IPO,他們也能作為股東分享企業成長果實。
“但有時,你也必須學會如何對一個國家政府部門說不。”倪張根表示。就在三周前。塞爾維亞政府專程要求他去參加一個會議,其間政府部門高層希望他們能夠無償接收一家當地4000-5000人的國有家具企業,前提是承擔這家企業的相應債務并盡早幫助企業恢復盈利。
“當時我沒有同意,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拯救這家企業。”他表示,當時他一度非常擔心這會影響自己與當地政府部門的關系,一再解釋如果自己一味兼顧政府合作關系而貿然接收一家自己沒法扶持的企業,等于害了后者。
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自己的見解竟然得到塞爾維亞政府高官的認可。
“這也讓我感受到,與外國政府高官打交道,坦率可能比任何奉承更重要。”倪張根表示。
等待IPO開閘
其實,倪張根之所以在歐洲投資建廠,除了拓展歐洲市場,更深層的目的,是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先在海外市場積累品牌知名度,最終反哺國內市場發展。
作為非溫感記憶綿的首創者,倪張根在2008年就創建了Mlily(夢百合)品牌,但經歷7年的發展,這個品牌依然未能在國內市場實現盈利,門店也不超過150個。
對此,倪張根感慨,可能是自己過度追求產品的極致性價比,反而忽略了國內市場的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工作。
“國內多數消費者對記憶綿床墊優劣評判的價格分水嶺,大概在4000元。但我們不少產品質量未必比別人差,但定價在4000元以下,銷量反而受到限制。”他表示,近期他將幾款出口美國市場的記憶綿床墊產品拿回國內銷售,定價近萬元,銷量反而超過預期。
為此,他一度希望通過企業IPO,提升企業品牌知名度,帶動國內銷量激增與市場份額提升。
其招股說明書介紹,恒康家居擬在A股市場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6000萬股,擬募資金約5.67億元。然而,隨著股市大幅調整引發IPO暫停,倪張根的上述經營策略又面臨無限期的擱置。
倪張根對此頗為無奈,一方面在IPO暫停期間,企業仍需要向投行等機構支付大量費用,持續完善自身信息披露與合規操作;另一方面拓展國內市場的機會成本、時間成本都在與日俱增。
“但我不會放棄A股IPO,要一直等下去。”他告訴記者。其間也有不少投行機構勸他前往香港、美國等資本市場IPO,甚至包括世界500強企業L&P、國內大型家居類上市公司給予12倍市盈率的企業估值,打算對恒康科技開展控股型收購,均被他一一婉拒。
究其原因,他比較傾向出售少量股權,換取MLily夢百合品牌在這些家居類渠道商的銷售通路,而不是被控股型收購。
“另一個原因,是我擔心引入新投資者,會引起股權變更,影響到IPO進程。”他直言。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多或少有點另類——不少企業受制于IPO暫停,紛紛向風險投資機構伸出橄欖枝,尋求股權融資度過難熬的上市等待期。
“就我內心而言,更希望企業能盡早上市。”他表示。因為他的夢想,是未來3-5年在國內開設2000家門店,實現美國、中國、歐洲市場的三足鼎立,各自貢獻每年3億美元的銷售額。
作者:陳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