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打工要去銀川,現在就在家門口山莊的草莓大棚里忙活,每月能掙2000多塊錢,比起自己種地輕松多了。”今年56歲的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龍王壩村村民任翠花說。
和任翠花一樣,當地幾百戶村民正在切身感受著村上這兩年的變化,重要的是自己還能從中嘗到“甜頭”。而這,正是源于當地鄉村旅游的悄然興起。
龍王壩村是寧夏六盤山西麓的一個偏遠小山村,曾經也是“窮山惡水”的代名詞。近些年,受益于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工程,寧夏六盤山區生態環境恢復較快,特別自2009年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開后,農民可以把青山當作資源來盤活。
龍王壩村龍泉灣山莊負責人焦建鵬說,看著手里的林權證和漫山遍野的綠色,自己不禁在想,為什么守著這么好的生態資源還要受窮,“靠山吃山”“以山養山”有沒有出路?于是,2012年,他開始籌集資金,通過入股和流轉的方式,集合村上3200畝林地,發展林下種養殖,并成立了合作社。
令焦建鵬和村民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林下產業的擴大和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越來越多游客慕名來到龍王壩觀光休閑,購買特色林下生態產品。2014年,龍王壩還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順勢而為,焦建鵬在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龍泉灣山莊,并逐步提升餐飲接待能力,豐富體驗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在夏秋旅游旺季,山莊每天可接待游客上千人。
六盤山區是我國典型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結合自然生態、絲綢之路遺跡、回鄉風情等特色旅游資源,2000年,國家在此設立全國首個國家級旅游扶貧試驗區——六盤山旅游扶貧試驗區,范圍涉及固原市一區四縣。
六盤山旅游扶貧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張宗信說,生態資源既是六盤山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也是發展的潛力。從依托重點景區發展農家樂,到龍王壩村這樣無景點旅游的興起,六盤山旅游扶貧形式正日漸多樣化,惠及農民也越來越多。
焦建鵬告訴記者,農民既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鄉村旅游的最終受益主體,所以合作社、山莊所有參與人員全部是本村人。“未來我想進一步提升龍王壩的旅游發展環境,讓更多人留在這里或回到這里生活、發展,緩解農村"空心化"的問題。”因為看好旅游發展的前景,今年村上已經有十幾戶農民主動開始改建房屋,計劃從明年開始接待游客食宿。
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大大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記者在龍王壩村看到,村莊主要道路都已得到硬化,村民也用上了自來水。據統計,十多年間,通過六盤山旅游扶貧試驗區的建設,轄區所有鄉鎮都通了瀝青水泥路,70%以上的行政村道路完成了硬化。
據了解,寧夏將力爭到2020年,建成100個以上鄉村旅游特色村,實現每個重點村鄉村旅游年經營收入達到100萬元,直接拉動當地12萬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