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 戚偉) 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力,中國未來如何掌握世界數字經濟貿易的話語權,通過“互聯網+”打通產業鏈條,已是迫切需要產業與學界產生共識的戰略問題。
10月27日下午,首屆中國數字經濟高峰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與會專家在產業基礎、規則制定、技術發展、創新突破等方面交流探索。
中國將走在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時代的世界前列
隨著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電子商務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中國需要在世界經濟貿易中掌握話語權,擁有制定規則的影響力。
國務院資深參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任玉嶺表示,當前中國在信息制造企業、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才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需要而且能夠在未來的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中走在世界前列。
商務部內貿專家委員會主任、原商務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黃海指出,現在中國的互聯網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世界的公認,因為中國不單是市場大,關鍵是商業模式,包括技術都處于前列。未來要在世界數字經濟貿易規則方面發出中國企業的聲音,反映出中國企業的需求。
數字經濟的安全需要網絡技術支持和法律保障
國家工信部電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國信息產業商會執行會長張琪教授表示,從90年代我國銀行卡產生之初,同行異地業務、跨行通存通兌都不能實現,到現在中國的銀聯卡現在在150個國家網絡覆蓋,這是一個不小的跨越。物聯網是下一代的互聯網,“金卡工程”在2000年率先啟動了物聯網的應用,期望通過萬物的互聯,實現智能化的管理和未來智能化的世界。
數字經濟依托技術的進步,但現今的互聯網并非安全,中國需要建立自己的安全網絡,從而在日新月異的環境下擁有可靠的網絡基礎。
中國自動化協會專家咨詢會委員劉亞東指出,Internet本質是不平等、不公平的體系,美國掌握資源分配權利,占據全球資源的3/4。Internet本身沒有安全機制,用戶自我防護先天不足,不能實現安全保障。同時美國利用技術優勢和網絡安全機制缺陷,對所有出口軟件埋下木馬,監控全世界。
劉亞東認為,未來網絡安全的新體系必須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要從被動防御轉為主動安全管理,將安全體系建立在嚴密的標識鑒別管理之下,實現被動防御到主動安全管理;二是計算機層面的對抗到認證技術,它的核心是密碼技術,替代計算機層面的對抗,徹底改變實現安全前提;三是一對一策略和方法改為統一策略方法,統一策略和方法到認證技術上,形成一對多的系統解決方案,不再被攻擊者牽著鼻子走。這種方法策略要達到的目標是從根本上對病毒免疫,無須再為查殺病毒木馬耗費資源。
數字經濟的安全保障,除了網絡安全技術,也要有法律法規體系的約束。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注冊高級金融分析師、國際注冊特級職業經理人李廣琛建議,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構建多層次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李廣琛指出,我國現行的金融法律,如《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立法基礎是傳統金融行業和傳統金融業務,鮮有涉及互聯網金融相關內容;與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相比,我國相關領域的立法進程較為緩慢,目前涉及互聯網金融相關內容的法律僅包括《刑法》、《電子簽名法》等。
把握“互聯網+”機遇必先研究行業發展的本質
對于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來說,認清所處領域的本質,才能把握良機,駕馭“互聯網+”的快車。
李廣琛表示,“互聯網+”是利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社會以及整個經濟體系。這個“戰場”的核心不再是眼球和流量,而是整個商業模式和組織形式的改變。
新華網多媒體產品中心總監、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副總經理劉宏偉指出,移動互聯網最容易在大國成功,因為大國人口基數大,任何好的創意都容易積累成百上千萬的關注度和粉絲。對中國企業家而言,這是最好的“彎道超車”的時代。以出租汽車公司和滴滴、Uber打車軟件為代表的沖突,出現了技術革命爆發,倒逼改革,這也成了這個階段最顯著的行業特征。
中國云商協會會長李踴指出,正確的決策建立在準確理解產品本質的基礎上,包括其優勢與局限。研究顯示,大部分電子商務從業者并不清楚其業務、產品的本質與優勢,以致回報率低,在創業初期的兩三年內倒下。因此,“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廣大創業者,有必要對產品、行業進行深入研究。同時,鼓勵“雙創”的地方政府也應對當地的特色物產、文化資源以及政商關系有本質上的認識。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