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格物”
修復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
而另一個讓人震撼的片段,則是木器組屈峰長達兩分鐘的獨白。這一段話,不僅是一個文物修復者對文物修復的理解,更是一個匠人,或者說是一個手工藝術家,對“格物”的理解。
“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想辦法的,融到里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很多人一般認為,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為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
當然,修復文物,在孤獨之外,還有“對話”。修復人和上一任修復人的對話,貫穿古今,相當奇妙。比如,用現代科技,書畫修復組發現了乾隆時期的某位修復者,冒著砍頭的風險,用次等的材料冒充植物染料,而這一“揭發”卻是在百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