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軋部剪切分廠原料工李海軍在操控臺上工作
京津冀,像一盤大棋局,有多少散落的“棋子”,正在組成錯落有致的大盤;京津冀,更像一副骨架,每一個節點,正在支撐起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京津冀協同發展,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連。日前本報派出多路記者行走“京津冀”,從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變化和故事中,為這種“協同發展”尋找最生動的注腳。
首鋼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者
來到地處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誰能想到,10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淺海。曹妃甸吹沙填海210平方公里,其中首鋼京唐總面積30平方公里。每個星期,4000多名首鋼老職工往返于京、曹兩地間。他們堅定地認為,這里承載著中國鋼鐵業的未來。
近日,記者來到距離石景山老首鋼廠東門303公里車程的曹妃甸,深入首鋼京唐公司,在一些老首鋼人的身上,看到了首鋼近年來的轉型發展,感受到他們從心底里涌現出的自豪感。他們堅定地認為,遷至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將繼續承載著中國鋼鐵業的未來。
馬曉:往返京曹10年間 一年半時間在路上
坐在從石景山首鋼廠東門開往曹妃甸首鋼新廠區的班車上,馬曉時不時地看一下手表,精準地掐算時間。
“出北京時有點堵,平時到白鹿收費站大概55分鐘,這次用了1個小時10分鐘,差了一刻鐘?!卑茁故蔷┕咚俪鼍┓较虻牡谝粋€收費站點,順著京哈高速一路向東,就到唐山了。再轉向南行,走到唐曹高速的盡頭,就可以抵達曹妃甸。“一共303公里,3小時45分鐘車程。”
連接石景山和曹妃甸的這趟首鋼班車,是4500名老首鋼人的上下班之路,無論風雨雪霧。
馬曉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首鋼人,已經奮戰了38年。首鋼搬到曹妃甸以后,名字也變了,叫“首鋼京唐”。從2005年曹妃甸吹沙造地、2007年首鋼京唐公司開工建設,到2010年6月26日全面投產,馬曉見證了首鋼京唐公司的誕生與崛起,“就像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迸c此同時,馬曉也調到了首鋼京唐公司工作。在這期間,他曾有過一次調回北京市區工作的機會,但他不愿回來,因為跟曹妃甸這片土地“已經很有感情了”。
也正是從2005年開始,馬曉頻繁奔波于石景山和曹妃甸之間?!?0年下來,我有4160小時在班車上度過。如果按照每天8小時計算,有將近一年半的工作時間是在車上?!瘪R曉感慨地說,京津冀一體化,交通先行,他希望北京到曹妃甸的高鐵能夠盡快建起來,在路途上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這也是眾多首鋼人的心聲。
在這十年中,由于長時間坐車,馬曉收獲了一項“特殊本領”——估算公里數。有一次,公司臨時安排下午兩點在北京開會,馬曉搭上一輛從曹妃甸返京的車。為了趕時間,汽車沒有走京哈高速,而是從天津抄近路。但是沒想到,車在半途出現了故障,只好從曹妃甸調另外一輛車。然而,壞車地點附近沒有標志物,“我就告訴司機行車路線,估摸著有135公里車程。于是,司機就看著里程表往前開,找到我們的時候驚呼:‘神了!136公里?!任夜浪愕木嚯x只差1公里。”馬曉說。
李海軍:技術轉型升級 生產車間溫度降了
李海軍是熱軋部剪切分廠的原料工,1994年6月來到首鋼工作,至今已有21年時間。家住房山,李海軍是個地道的北京人。
搬遷以前,首鋼的主打產品是“面條”(螺紋鋼)加“褲腰帶”(盤條)。如今,在曹妃甸的新首鋼,熱軋、冷軋鋼板生產線全部投產,產品定位也升級為高檔精品板材,從小飲料罐到巨輪甲板,從家電外殼到汽車機身,從油氣管線到電子器件,共計31個鋼種、280多個牌號。船板、容器板、鍋爐板等鋼鐵板材,都是熱軋的產物。
首鋼搬遷給李海軍的最大感受是,技術水平提高了,工作環境也大大改善。
熱軋與冷軋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熱。在老首鋼,鋼卷運到剪切車間時的溫度高達300℃,只要在這個溫度范圍以內,就可以剪切,“試想一下,鋼卷的溫度這么高,車間里的溫度也得有六七十度,人在里面是什么感覺?喘不過氣來!”李海軍說,給鋼板矯正時,有時候工人要站在鋼板上,鋼板溫度雖然比剛入庫時低很多,但鞋底還是會“刺刺”冒煙兒。那時,兜里必須常備十滴水、藿香正氣水,防止中暑。在給鋼板噴號打印的時候,工人師傅要拿著一根長竹竿,頂部插一根高溫筆,在鋼板上做標記。一股股熱浪襲來,工人們只能捂著臉,側過身去。
搬到曹妃甸以后,這樣的場景一去不復返了。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熱軋部車間時,正值盛夏三伏天,室外溫度33℃,車間內的溫度也相差不大。原來,隨著工藝水平的提高,煉鋼和熱軋可以分開進行,鋼卷運過來前先冷卻一段時間,溫度也就隨之降低了,從300℃降到60℃左右,首鋼工人再也不用忍受高溫了。另外,由于自動化水平的提高,一條流水線上,作業人員也從過去的10人縮減到三四人,每個人的任務輕松多了。
付景慧:煉鋼不再憑經驗 動腦子的地方多了
付景慧是一名普通的煉鋼工,17年前來到首鋼,6年前搬到曹妃甸。首鋼搬遷這事兒,讓他感到很自豪。
2006年,地處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開始籌建300噸大轉爐。付景慧過去在首鋼三煉鋼廠操作的是80噸轉爐,現在增加到300噸,全部是自動化煉鋼?!懊鎸π略O備,這絕對是挑戰!”付景慧說,作為煉鋼工,他想拼一把。
記者來到煉鋼廠后發現,整套煉鋼流程的自動化程度很高,幾乎全部由計算機操控完成,人工只起到輔助作用。付景慧說,在老首鋼,這也是很難想象的。
1998年進入首鋼,直到2006年,付景慧才“出師”,成為煉鋼工,其間8年,他一直當爐前工?!霸跔t子前面,手拿一根5米長的取樣勺,舀鋼水。那時候,完全憑經驗判斷含碳量。取出來以后,用眼睛看鋼水里面的‘碳花’,分析這鍋鋼煉得是否夠火候。這本事,很多人幾年下來都學不成。
如今,一根“副槍”就能解決問題。坐在電腦前面,付景慧用鼠標輕擊一下按鈕,這根在鍋爐上的副槍就自動完成了含碳量、爐溫等指標的檢測,再也不用蹲在爐子前面舀鋼水、看“碳花”了。
作為老員工,付景慧面對新工藝仍感到“壓力山大”:“過去是經驗煉鋼,現在是科學煉鋼,通過大量經驗數據建立模型,由電腦發出操作指令,這在老首鋼是不可想象的。”付景慧利用業余時間努力學習先進的煉鋼技術,想辦法提高鋼鐵品質。“跟過去相比,干的體力活兒少了,動腦子的地方多了!”
對話
“對這片土地的感情越來越濃了”
對話人:首鋼京唐公司轉爐煉鋼工 付景慧
記者:剛來曹妃甸的時候,想家嗎?
付景慧:剛一開始兩地奔波,肯定會有心理落差的,忍不住想家。我2009年7月來曹妃甸時,孩子才三個月大。當時施行“大班制”,上12天班才能回家。想孩子、想老婆。只要一回到家,就要“使勁兒”多陪陪他們。不過這樣一來,反倒不會再和老婆吵架了,親情更濃了。
記者:來曹妃甸工作的6年,您有什么變化?
付景慧:對這片土地的感情越來越濃了。前幾年我還在曹妃甸買了一套房子,一平方米才3000多元。放暑假的時候,孩子和老婆可以經常過來看看。這里夏季平均溫度比北京低三四度,甚至比秦皇島還涼快呢,是個避暑的好地方!我希望曹妃甸的房價趕緊漲,哈哈!
記者:您覺得未來是什么樣子的?
付景慧:首鋼是中國鋼鐵業的未來,一定能生產出首屈一指的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