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口店猿人洞打“傘”鋪“地板”
猿人洞“保護傘”表面將呈魚鱗狀。(效果圖)
昨天,游客在周口店遺址公園參觀猿人洞發掘遺址。當日,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遺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猿人洞保護建筑工程正式啟動。
本報記者 孫戉攝
▲猿人洞內將架起木橋。(效果圖)
本報記者 劉冕
70萬年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即猿人洞內生活著我們的祖先——北京人。
昨日,這里啟動保護建筑工程,洞外將打起一把由植被覆蓋的大“傘”,洞內將架起木“地板”,游人參觀時就走在這樣的木橋上。
明年年底,工程將結束,猿人洞70萬年風餐雨宿的歷史將徹底終結。
“保護傘”方案討論7年
周口店第1地點猿人洞位于龍骨山的東北坡,是迄今世界上同期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古人類遺址,在科學研究、人類遠古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露天環境下的風吹雨淋也讓這些珍貴的科學資源和文化遺產在不斷流失。猿人洞堆積剖面因長期遭受自然應力的侵襲風化變得凹凸不平,出現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呈現上突下縮的不正常坡度,隨時可能發生坍塌和落石,文物部門甚至給猿人洞釘了“鐵骨”加固。
2009年前后,給猿人洞撐把“傘”的規劃進入到討論階段。最初打算采取的整體覆蓋形式搭建大體量保護性建筑的方案,未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理由是該方案對猿人洞遺址干預較大,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論證尚不充分。隨后,文物部門開始對方案重新修改論證,最終幾易其稿,敲定了即將實施的新方案:本著“最小遮蓋、消除隱患、融入自然”的原則,擬在猿人洞搭建覆蓋面積3700余平方米的保護棚。
傘柄最高處達35.7米
這把保護“傘”有多大?南北跨度77.5米,東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達35.7米。
遺址相關負責人介紹,保護棚采用空間單層網殼鋼結構,以覆蓋所需最小面積及高度進行體量設計,以求對遺址本體干預的最小化。通過內外兩層屋面的疊合設計隔絕雨、雪、冰雹、陽光等自然因素對遺址本體的直接作用。在對猿人洞進行有效保護的同時,確保建筑設計與遺址環境相協調。
從設計圖上看,這把“傘”表面將呈“魚鱗狀”,每一片兒上都將種草。“施工過程會建14根1米粗的支架,撐起保護棚。”施工方負責人介紹,將來施工結束后,會通過裝修、燈光等手段將這些梁柱都“隱藏”起來,“游客參觀的時候不會有視覺的阻擋。”
相關新聞
水泥廠關停 “北京人”重獲綠色家園
本報訊(記者 劉冕)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去年遷出遺址區,擇址新建后,遺址區內大變樣。
數據統計,與遺址環境不協調的建筑物6600余平方米被拆除;改造、新建了參觀步道,擴大了參觀開放區域;新建了游客中心、觀景平臺等公共服務設施,綠化面積達3萬余平方米;擺放景石3200多噸,修建了景觀水池、采摘園——人類遠古時期的環境風貌重新回歸。
遺址周邊也有變化。9家水泥廠、11條立窯生產線、40家非煤礦山、13家煤礦等污染和破壞自然環境的工礦企業先后關閉、關停了。本月,僅剩的兩家水泥廠也將關閉。
同時,有關部門治理了周口店河和周邊廢棄礦山,植樹造林1000余畝,拓寬了京周公路并對沿線進行了綠化,使之成為通往“北京人”家園的綠色通道。
如今,這里的監測中心24小時嚴盯猿人洞、山頂洞、第4地點等化石地點,55項監測指標數據的實時傳輸和在線演示。
撐“傘”要花一年半
撐把“傘”,聽著容易做起來難,擺在面前的有4個技術難點。
一是鋼結構現場施工需要“貓腰”干。二是施工現場環境復雜,吊裝機械布置具有一定難度。三是鋼結構安裝及焊接難度大。“如果只是簡單的一個殼,施工要容易得多,現在設計方案頂棚有三道弧,要做得好看做得安全,就必須精確計算。”施工方負責人表示。
最后,由于施工位于山體中,網殼下方最大落差達30余米,因此施工安全尤其是高墜及消防將是控制要點。“從現在開始做基礎,在洞外大約15米的位置開始勘探開挖,初步估計地基要打到地下四五米深。明年春節前后,趁著游客少,進入主體施工。預計都完工需要大約一年半時間。”施工方負責人說。
猿人洞明年參觀受影響
撐傘與蓋樓一樣,必須先搭架子才能起主體結構。目前,架子怎么搭有兩套備選方案。
一套是承插式的腳手架。優點是結實,安全性高。缺點是采用這種方式施工過程中猿人洞必須暫停開放。
一套是采用胎架結構。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造價相對便宜,而且施工過程中也可以局部開放。
北京市文物局表示,近期需要經過論證才能確定選擇哪一套方案施工,但是預計明年猿人洞的參觀一定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