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件“瞄準”中國農民脫貧金融難題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6-01-29 11:30:01
新華社重慶1月29日電 題:一號文件“瞄準”中國農民脫貧金融難題 新華社記者李松 牟旭 皮卡車顛簸在重慶開縣川珠村海拔1500多米的山路上,兩三米開外就是近乎垂直的峭壁危巖,而司機陳美東卻是駕輕就熟。 行到平坦處,他還暢談起好日子:魔芋、玉米去年都豐收,配套加工坊投產,利潤能有二三十萬元,再加上300多畝中藥材,全年收入可觀。 34歲的陳美東是開縣北部大山里的農民,皮膚黝黑,手上滿是老繭。在外打工十多年后,陳美東回到家鄉,看準自家100多畝荒坡地,準備搞木香、黨參、黃連等中藥材種植,但微薄的本錢讓他犯難。 兩難之下,陳美東聯系上了民豐互助合作會。合作會考察陳美東家庭情況、項目前景后,在無需抵押的情況下,借出了1萬元。利用這筆錢,陳美東購買了種苗,從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5年后,陳美東已是當地有名的種地大戶。民豐互助合作會累計給他借款40多萬元。“咱農民講誠信,從互助會借款一般也就半年到一年,地里中藥材賣了錢,馬上就還,從不拖欠。”陳美東說。 為破解貧困農村支農困境,從1997年起,開縣以資金互助的形式,成立以山區農戶為服務對象、實施小額信貸為主要職責的民豐互助合作會。目前合作會總資產達1.7億元。這里面,會員互助資金達0.72億元。 當地人將民豐互助合作會笑稱為“窮人銀行”,形象地道出了中國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大難題:融資貸款難。中國自2004年以來,連續多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的方式聚焦“三農”,近日公布的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 這份名為《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的文件要求,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全面激活農村金融服務鏈條。 金融對促進任何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就欠發達的中國農村,尤其是像開縣這樣仍然是國家級貧困縣、仍有7萬左右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仍在3000元以下的地方來說,缺乏融資貸款鉗制著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陳美東對農村借錢貸款難深有感觸。靠著父母借來600元,5分息的高利貸,陳美東上完了小學,此時利滾利已滾到了3000元。學上不起了,14歲時他選擇出門打工,挖煤炭、鋸木頭、砌磚頭……啥臟活苦活都干過。10多年打工生活,讓他還完了上學時的欠債,額外留下1萬多塊回鄉創業的本錢。 民豐互助合作會會長錢峰說,農民貸款難主要是因為商業銀行貸款的條件比較苛刻,其中卡住大多數農民的是缺乏有效抵押物。互助合作會的成立與發展,彌補了一部分農民貸款擴大生產、改善住房的需求。 開縣扶貧部門工作人員說,民豐互助合作會開展的小額互助借款這一農村金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商業銀行淡出鄉鎮一級、農村信用社退出行政村后留下的金融空白。 但民豐互助合作社的身份尷尬卻一直困擾著錢峰。今年一號文件提出,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這讓錢峰感到很振奮。 農村互助資金組織是中國農村一種新型的金融組織。該類組織一般是在縣級民政部門注冊登記的非盈利性法人社團,但其開展的卻是資金借貸類金融業務,政府金融監管部門難以對其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錢峰說,受身份影響,國家一些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他們都享受不了。“如果身份尷尬的問題解決了,我們能幫助更多農民脫貧。” 為了讓更多金融資源下沉到農村,今年的一號文件還提出,鼓勵國有和股份制金融機構拓展“三農”業務;發揮國家開發銀行優勢和作用,加強服務“三農”融資模式創新;創新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擴大覆蓋面;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等措施。 錢峰說,這些都將幫助農民在傳統貸款渠道之外,拓展新的貸款來源,也會增加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競爭,降低貸款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