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王軼凡供圖攝
中新網杭州1月22日電(記者 王逸飛)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初步核算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中國GDP增長6.9%,創下近25年來新低。而在此背景下,經濟轉型“先鋒”省份浙江,卻有望在國內經濟“穩中趨降”的態勢下走出向好趨勢。浙江省社科院21日發布的2016年浙江藍皮書預測,去年浙江GDP增幅有望達8%左右,轉型升級成效初顯。 率先于全國迎來新常態的浙江經濟走出了怎樣的實踐之路?浙企在“十三五”該如何變革,為全國其他省份趟出經驗?“十三五”時期政府為推動經濟發展又該做些什么?中新網記者就此專訪了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曉波。他表示,浙企在“十二五”的表現好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在結構性改革機遇下,企業需把握科學管理等四個關鍵因素。而國家和地方政府也要在市場法治建設、宏觀政策與微觀機制的對接上做好文章。 從“冠軍”中看到信心 剛剛過去的“十二五”,浙江GDP增速經歷了從2010年11.9%到2014年7.6%的變化。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背后,是金融危機影響持續波及,內外部經濟環境下行低迷的體現,也是五水共治、四換三名統籌推進,尤其是機器換人、電商換市帶來變革的轉型紀實。 五年里,浙江躋身4萬億俱樂部,人均GDP超1.2萬美元,制造業水平不斷提升,信息經濟全國領先,三產結構實現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跨越。 對于浙江經濟的表現,浙大管院院長吳曉波表示:“從企業表現來看,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從優秀企業方面看,浙江好于全國平均水平。” 他指出,企業表現要分存量和增量來看,其中,巨大的存量資產怎么轉型升級是極大的挑戰。 “浙江在十年前就提出了先進制造基地建設規劃,近年對先進制造也做了許多推進。其績效可以從近年來涌現的顯性冠軍和隱性冠軍中顯示出來。”吳曉波說。 在他看來,吉利、阿里巴巴、娃哈哈、浙江物產、海亮等顯然的冠軍級別企業屬于顯性冠軍,浙江涌現出了一批這樣的千億級企業,是非常好的現象。而隱性冠軍則更多地隱藏在細分市場中,如齒輪、閥門、彈簧、有機硅、安防設備等眾多制造領域。它們在“十二五”站穩腳跟,成為細分行業全球范圍內的領袖企業,企業競爭力強于以往任何時代。 “其實,去看看很多很小的細分行業,我們就會對浙江經濟有足夠的信心。”吳曉波說。 吳曉波同時也強調了政府層面的進步。“政府在市場經濟相關的調控手段運用,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激勵保障體系的建設和運用上,比以前更加嫻熟了。什么該管什么不該管,政府越來越明白。” 困難背后的機遇 對于剛剛邁入“十三五”的浙江企業群體而言,身上自然帶有著“十二五”積累的發展自信,然而也同樣面臨著“十二五”留下的成長困難。 浙大管院院長吳曉波直言,困難的普遍存在必須正視,而且浙江大中小企業各有各的難,這些困難也是國內企業已經的或一定會遇到的。 “大企業難在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創新上,這方面目前顯然還很不夠,更大范圍內的資源整合管理運用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尤其是全球化運營的能力,面臨著很大困難。但這不是生存危機,而是怎么活得更好的‘危機’。”吳曉波說。 他表示,生存危機困難多出現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難在品牌、產品缺乏競爭力,目前最困難的是那些沒有自主技術、自主產品、自主品牌的企業。它們現在很累,若經濟形勢一旦走低、加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其基于低成本勞動力的競爭力將難以持續,就會遇到困難甚至“病急亂投醫”,引發互保等更麻煩的問題。 吳曉波說:“上述問題是轉型升級的困難,企業的轉型升級靠技術創新、工業設計、品牌塑造等,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去支持。而浙江中心城市中的大學生人才,與小城市甚至村鎮中的產業集群需求是錯位的,這也是浙江經濟的一大瓶頸,比錢的問題更嚴重。” 在吳曉波看來,看到困難也必須看到機遇,困難之中正蘊藏著機遇。 “‘十三五’期間,浙江企業將會迎來更大的機遇,供給側改革的機遇,在于面向整個社會需求還會有很大提升的結構性調整,中國社會基于小康水平之上的高品質需求還沒有真正爆發,會在未來幾年有一輪新的大爆發,這個爆發需要的是擁有高品質的產品和良好美譽度的品牌。這就是優秀企業的重大機遇。”吳曉波說。 他認為,企業轉型需要思考如何應對下一輪的發展,按照原有結構和模式行事將會面臨“非線性打擊”,企業若不愿摒棄原有結構,那么無論如何努力或降低成本都將困難重重,需要用新的創新驅動的供給側新結構應對新的需求升級。 企業發展的四大關鍵詞 在困難與機遇中,浙江企業在“十三五”又該做些什么?吳曉波給出了四組關鍵詞。 他說:“第一個就是‘科學管理’。浙江企業現行的管理模式離科學管理還有很大距離,盡管前期增長發展非常快,但是跟世界一流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現在很多企業在產品、質量、過程管理方面存在問題,而這些都需要運用科學管理的方法和體系去解決。企業發展的下一階段首先要補上這門課。” “另外,希望浙江企業能把‘互聯網精神’和‘工匠精神’結合起來。互聯網時代確實帶來變革的風口,在這個風口要飛得好需要更強健的身體,而這個身體就是工匠精神。現代文明時代的工匠精神是去人格化的、具有嚴謹管理和程序規則的科學體系。”吳曉波說。 他表示:“希望浙商‘不屈服、不浮躁、不迷茫’,困難時候正是顯示英雄本色的時候,只要堅持下去是能夠做好的。從那么多顯性冠軍、隱性冠軍的成長就能看出這樣的道理。而企業不僅僅在面對困境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于所謂的‘賺快錢’或‘幸福來敲門’這類‘意外之喜’,更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也要不屈服不浮躁。對于現狀不應迷茫,要相信踏實努力可以創造財富。” 吳曉波提出的最后一個詞是“強信心”,這是一種建立在理性認知基礎上的信心。他認為經濟進入新常態不是壞事情,而是意味著進入到一個有更高附加值、更高創造力來支撐的理性環境。“原來粗放式的、輕松賺錢的日子當然一去不返,但不代表企業家的好日子終結了,優秀企業家的好日子正在到來。這個好日子是通過踏實努力創造價值,在更高水平的創新中感受價值、成就,這是值得我們期待的時代。” 吳曉波也談及了政府層面在“十三五”需要做出的轉變。 他表示:“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難點還在體制機制上,也要求政府在對企業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上做很多事情。” “從存量角度看政府要加強市場的法治建設,目前及此后相當時期,企業兼并收購重組會成為主題,但政策在引導企業破產重組上做得不夠,相關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導致‘優不勝,劣不汰’。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以往政府常用‘看得見的手’來調整,對法治不夠尊重。其后果就是法律的不清晰不穩定導致人們的心理預期向負面偏轉,而其破題就在于完成法治基礎建設,‘有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吳曉波說。 他也認為,目前政府出于良好善意的宏觀政策與微觀機制也未很好對接,這種對接需要市場機制起作用,更需要政府官員增強對市場經濟規律的尊重和正確認知。 而在增量方面,吳曉波指出,政府不僅要清楚看到創新創業的高風險,更應該在創新創業的環境塑造上下工夫,而不是盲目地為創新創業投錢。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對第三方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讓全社會的創新力量爆發出來,對于經濟增量也要讓市場規則起作用,政府維護市場但不能過度干涉市場,應讓法律樹立起權威。(完)浙大管院吳曉波:“十三五”政府需加強市場法治建設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16-01-22 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