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的杭州高新區(濱江)。濱江攝
杭州高新區(濱江)企業華三通信生產場景。李曉軍攝
國家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落址杭州高新區(濱江)。徐青青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9日電 ( 趙曄嬌 王逸飛 嚴格)杭州高新區(濱江),這是年輕人的天下,也是一片年輕的熱土,阿里巴巴、海康威視、華三通信等一批信息經濟巨頭發跡于此。杭州高新區(濱江)黨委書記詹敏說,這三家公司都從濱江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成長為頂尖企業。 在中國信息經濟版圖中,杭州高新區(濱江)(下稱濱江)舉足輕重。20多年來圍繞自主創新、中國智造和智慧應用,濱江打造了網絡信息技術產業完整產業鏈,形成了千億級智慧經濟產業,和電子商務、智慧互聯、智慧物聯、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慧環保等一批“互聯網+”的產業集群。 8月底,杭州高新區正式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詹敏表示:“接下來濱江就要當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區,發揮好核心區的領跑示范帶動作用。我們要奮力推進‘三次創業’,這就是濱江發展的主線。” “遷就”人才,夯實自主創新高地 人才生態,一直是濱江引以為傲的亮點,也是其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奮力推進“三次創業”的核心驅動力。 范淵的故事是這里人才生態的真實寫照。 8年前,從美國圣何塞加州州立大學碩士畢業、被譽為“硅谷英才”范淵,毅然放棄在美國的一切,成立杭州安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扎根濱江創業。“濱江有很好的創業環境,很像硅谷。同時政府有留學生的幫扶政策,很多幫助都落實到位。這里對優秀人才的期待與渴望是非常強烈的。”范淵說著吸引他扎根的理由。 擔任國慶60周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多項盛會安全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安恒和范淵,逐步依靠自主創新收獲成功,其公司也達600人規模。 相比范淵,吳竑彥還只是一名草根創業者,但從他身上也能看到這里對人才的重視。 投身互聯網的吳竑彥,來到濱江建立起自己的團隊,其研發的“藏趣”APP用戶數很快便達20萬。他說:“這里鼓勵成功寬容失敗,敢于投入舍得投入。這里可以補齊我的短板,對接所需的社會資源,也有著更高效的政府和更專業的服務”。 對于人才,詹敏表態:“對人才就是要有‘遷就’的思想。遷就人才造就好技術和好企業。政府要讓人才喜歡這個區域,企業要讓人才樂于留在這個企業,人才要適應和融入這個地方和這個企業。人才留下來,要把技術搞得棒棒的。” 這種“遷就”,讓濱江有了既有“大樹”又有“小草”的人才生態。濱江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葉澤介紹,濱江每年新增海歸人才300余名,平均每年引進人才數量達2萬余名。除54名“國千”人才外,還有96名“省千”人才先后被評定,以及25萬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其中一半是研發工程技術人員。 全新戰略機遇下,濱江對人才的“遷就”也再次升級。 最具說服力的是濱江對杭州“人才新政27條”的落實。年初,此新政被視為扶持力度堪稱全國前列的引才政策。為搭建“三次創業”基石,濱江將新政的落實作為了重點。 政策出臺前期,該區通過“5050計劃”網站、“濱江發布”等眾多渠道加強宣傳,并主動走訪企業、人才,與重點骨干企業進行專題對接,根據新政操作細則做好市、區兩級政策銜接,建立了多渠道受理、分條線辦理的機制。 在政策兌現方面,濱江對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進行點對點服務,提高兌現效率。目前該區已有200余人通過人才分類認定審核。 另外,濱江正在醞釀出臺新一輪“5050計劃”,這是“人才新政27條”之后濱江史上力度最大的引才計劃。新政策將配比杭州市“人才27條”,可以重復疊加。以頂尖人才和團隊的重大項目為例,在杭州最高可以獲得1億元項目資助,而在濱江同樣匹配了上不封頂的創業資金資助,以及政府股權投資和銀行貸款擔保。 此外濱江將不再對人才是否有海外學歷背景作限制,同時突出人才的直接認定結合杭州市新政的人才分類,對符合條件的人才均予以直接認定,均可獲得相應額度的創業資助。 如今,濱江的人才觀也在不斷升級,即打造人才國際化。 “國際資源流動是國際化的重要標準,在人才全球化競爭背景下,人才的國際化也會倒逼城市的國際化。濱江將通過專業化團隊和市場化機制的作用,來推動人才國際化。從引才角度看也要推動產業、企業實現市場國際化。我們所有努力方向,就是實現濱江更早、更高水平的國際化。作為示范區核心區,濱江就應該在這方面出手更準,動作更快,效率更高。”葉澤說。 “濱江要把人才搞得多多的。人怕多但人才不怕多,多多益善!”詹敏十分堅定。 “小二”服務,優化“三次創業”環境 當人才匯聚濱江,為其打造培育創新的土壤,也成為全區之愿。其中打造“小二”式政府服務優化創業環境,是濱江推進“三次創業”中的工作重點。 在濱江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錢毓軍的微信中,有許多個群組——高新會、民營企業群、文創企業群等。有空余時間,錢毓軍都會點開手機,回答群里來自創業者、企業家向她提出的問題。在這些群里,還有許多來自其他部門的領導干部,工作之余他們也在主動搭建著與企業、創業者溝通的橋梁。 在濱江,政府層面對創業創新提供“小二”式服務支撐,在企業與創業者中已有口皆碑。 5月,杭州優位科技負責人在濱江區市場監管局領取了浙江省第一張“五證合一”營業執照。新版營業執照同時印有企業注冊號、組織機構代碼、稅務登記證號、統計登記證號、社保登記證號。 以往,企業辦證需要繁繁的跑部門、遞材料、等審批,耗時費力。而今年濱江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試點實施“五證合一”,材料齊全的企業兩個工作日即可完成領照。 “以往我們說辦證是跨‘110米欄’,而現在讓企業辦證真正變成了‘百米跑’,方便多了。”優位科技負責人說。 自2012年底濱江首次開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以來,截至今年8月,企業在冊數已達22587家,較改革前10515家的在冊總數已近翻番,政策效應盡顯。 錢毓軍說:“為企業做好‘店小二’式服務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目前,濱江區市場監管局在積極推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降低登記門檻的同時,還通過打造各種貼心式服務平臺,對企業進行法律法規、建賬建證、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培訓指導,也不定期舉辦沙龍、座談等,為企業提供資金、場地、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對接機會。 放眼濱江,“店小二”服務也已經成為政府及各部門層面主動追求的標準。為更好服務小微企業,濱江專門成立“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推進領導小組,以加強部門間的調配、資源整合和工作保障,并相繼出臺支持創新創業的“1+X”產業新政、促進知識產權及全面落實小微企業各項稅收優惠減免政策。 錢毓軍說:“我們希望這種服務讓企業感到更加便捷更有效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和‘三次創業’中,政府的服務與平臺搭建都將發揮更大的后勤保障作用。” “濱江下放權力,讓企業可以放手做專做強,并針對實際情況在企業起步時就主動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在發展過程中這里提供的綜合服務,對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起到了很大作用,讓創客能真正實現夢想。”范淵說。 如其所說,政府助力下,在濱江夢想可以變得更真實。 “80后”毛靖翔三年前歸國創業,多次尋址碰壁后,他將初創的“米趣科技”落址濱江。在創業政策支持、政府服務保障的環境下,其公司市值已超20億元。正是這片土壤,讓一個又一個自主創新“弄潮兒”開始涌現。 去年濱江新設企業5351家,同比增長114%。今年前三季度,濱江新增小微企業達3079家。 “濱江圍繞產業創新鏈積極配置公共職能,破除多項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障礙,創業創新的生態圈已經漸趨成熟。今后濱江要更多地先行先試,要更加寬容失敗,為失敗承擔更多成本,為浙江輸出更多創新能力,做出創新示范。”詹敏說。 保“科創”初心,打造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示范區 談及創新能力,濱江對科技創新的堅持可稱表率。 這里從不缺少科創的人物和榜樣。2003年成立的華三通信,如今公司體量已超百億,生產幾乎都是外包。該公司5次入圍全國企業發明專利授權前十強,提交專利申請總量達到6180件。目前其正與合作方打造物聯網工廠,采集流水線信息,提升生產效率,并和開展合作嘗試做出中國智能制造的案例。 去年,王軍一離開原公司,在濱江創立杭州和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他所深耕的基因檢測技術,是從血液或其他體液中檢測人的DNA是否有突變的技術,既可以診斷并早發現疾病,也可用于疾病風險的預測。 “我們有一項產品是循環腫瘤DNA基因檢測,對早期癌癥的檢測具有革命性意義。”王軍一舉例說著他們的突破。今年其公司剛完成4950萬元的A輪融資,而打造基于基因檢測和大數據的健康管理平臺,成為了王軍一的目標。 在濱江,不論是初創還是巨頭,不論個人還是團隊,科創都是每個成長和繁榮背后不變的主題。去年該區技術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30億元,同比增長11.4%。在浙江省2015年度創新型試點城市(縣、區)測評結果中,濱江位列37個試點縣(市、區)榜首。 在科技創新帶動下,前三季度濱江GDP增幅保持在13.2%,信息技術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157.8億元,同比增長23.6%,206家規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823.2億元,同比增長11.5%。 濱江科技局局長周皓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打造類硅谷的創新生態,來促成科技成果在這里實現產業化。濱江的成績是全區多年堅守科技創新初心,堅持科技成果產業化國際化目標的結果。” 對于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落址,他認為這是對濱江“三次創業”的極大推動。“濱江的‘三次創業’,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園區,濱江將圍繞這個目標推進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省級試點工作,并最終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為省市改革創新提供經驗。” 在鼓勵科技創新方面,濱江從未止步。 6月,該區出臺杭州史上最大力度支持創新創業的地方性政策——涵蓋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眾創空間發展、鼓勵創業投資發展四方面的“黃金12條”,在浙江首次落地中關村“6+4”政策,吸引更多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關聯的科研型創新力量參與。 按該政策,對于草根的科技創新,濱江鼓勵建設并支持眾創空間,運營機構、初創企業均可享受房租補貼、活動補助、專項研發資助等。同時鼓勵新注冊設立天使、種子類投資基金,投資項目領域符合產業發展導向的,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可通過有限合伙制形式進行階段參股但不控股,比例最高可達25%。 科技創新的利好在濱江層出不窮。 繼“黃金12條”推出后,浙江省另一項關于科技體制的省級改革試點,也正在濱江蓄力前行,并努力成為浙江科技體制改革的示范樣本。 周皓說:“這輪改革中濱江將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打造網絡信息技術開發與應用領域的創新創業生態,培育一批類阿里、類華三等具備國際話語權的本土企業。”——此前,濱江已培育了34家本土上市公司。 而在科技人才的激勵制度方面,這里同樣不遺余力。濱江設立了不少于1億元的人才引進培育專項基金,構建由國際人才聯絡、國際合作創業等平臺組成的創業人才生態圈。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試驗區也在濱江落點,試點旨在引導和培育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發展,為區域科技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提供全方位的支撐。 “大企業的下一步是國際化,此過程中必然需要提高這方面意識和水平,我們希望培育大批具備一流水平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幫助企業提早適應、開拓海外市場。”周皓說。 未來,濱江將通過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機制、國際開放的合作機制、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科技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機制、促進兩化深入融合機制、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上不斷健全完善,力爭到2017年底基本打通創新強、技術強、產業強的通道,成為中國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示范區、互聯網創新創業的示范區、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行區。 山高愈前行,夢好起宏圖。 細看錢塘南岸,濱江從過往里汲取經驗,從成就中收獲鼓勵,在人才背后看到希望,在服務之中呵護夢想,在科創路上不斷閃光。對濱江而言,未來不遠也已愈發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