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 化解風險--結構性改革“四大關鍵點”之金融篇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5-11-27 17:09:45
新華網北京11月27日電題:夯實基礎 化解風險--結構性改革“四大關鍵點”之金融篇 新華社記者趙曉輝、劉錚、許晟 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發展思路和政策需要與時俱進。最近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金融市場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金融市場通過要素配置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改革需要金融體系有效支撐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這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確定的供給側改革四大關鍵點之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而作為資金要素配置最重要的手段,金融業必須通過自身改革擔此重任。 “原有的發展模式,是企業和地方投融資平臺通過向銀行借貸、擴大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和金融業發展。現在遇到瓶頸了,轉向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金融業要隨之深度調整。”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未來金融業一方面要調整融資結構,另一方面要調整自身機構體系,才能完成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使命,同時推動自身的轉型發展。 融資結構的優化調整,最重要的是發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占比。供給側管理一向強調降低企業成本,而當前融資難、融資貴是企業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之一。 “現在經濟的新生力量是創業創新型企業。對這些初創階段的企業,銀行擔心風險大不愿意貸款,或者貸款利息較高。而股權融資能幫助他們盡早得到資金支持,而且可以通過分散投資的方式覆蓋風險。”曾剛說,要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尤其是要加快發展新三板等門檻低、機制活的市場,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動力。 夯實制度基礎防范系統風險 金融市場若要在經濟改革中發揮更大助力,其自身首先必須是健康的、安全的。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原來被高速度所掩蓋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目前中國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資占比仍然偏低,宏觀杠桿率高企的同時經濟金融風險集中于銀行體系。 解決這個問題,“十三五”時期,必須著力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投資功能,優化企業債務和股本融資結構,使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顯著提高。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撰文預計,從2014年到2020年,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將從17.2%提高到25%左右,債券市場余額將與GDP總量一樣多。 在資本市場制度建設方面,周小川認為,應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完善退市制度,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完善多層次股權融資市場,以合格機構投資者和場外市場為主發展債券市場,形成包括場外、場內市場的分層有序、品種齊全、功能互補、規則統一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在銀行體系建設方面,鼓勵民間資本等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銀行業,形成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金融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良好制度環境。 此外,“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目前,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這三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改革正在緊鑼密鼓推進。 曾剛說,未來商業性、開發性、政策性、合作性四類機構并舉的金融機構體系,將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全方位支撐。 營造良好環境保護投資者權益 隨著金融市場體系的豐富發展,市場參與者更加多元。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持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成為金融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題中之義。 營造“三公”環境,首先要有相應的體制機制。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中國資本市場一直存在過度行政管制,這妨礙了投資者成熟。而投資者的不成熟,讓政府越難放手,形成惡性循環。 監管層的體制機制需要變革。“填補制度漏洞的同時,要給投資者提供自我維權的市場和法律空間。”董登新認為,股票發行注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破除過度管制,走向市場化、法制化的重要抓手,對保護投資者權益尤其重要。 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需要強有力的監管。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是利益的角逐場,上市造假、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現象總難避免。這需要嚴格的監管和過硬的法律手段。 董登新認為,未來隨著金融產品的豐富,監管面臨的挑戰會越來越大,必須在完善體制機制的基礎上,讓事中事后監管成為監管的重心,必須結合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常態化的高壓監管越來越具威力。 能否讓資本要素更高效、更靈活地流動,取決于能否有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只有真正把“三公”落到實處,讓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護,才能實現金融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才能讓金融市場在經濟改革大局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海通證券公告稱被證監會立案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