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啟
來源:信息時報
發布時間:2015-11-21 08:43:19
一周關鍵詞 因上半年股市出現系統性風險而采取的各種穩定市場的權宜性措施中,IPO成為最先解禁的急先鋒。A股在消息公布后表現出來的堅韌強勢,倒也從另一角度印證了“市場下跌與IPO無關”的論斷。 盡管原理上IPO并不天然地與市場漲跌有關,不過A股過往總是給人以“有關”的經驗,若非如此,也不至于IPO在緊要關頭總被監管層當作“救市”措施之一,自有股市以來,發發停停的常態,對應著的正是市場行情的漲漲跌跌。面對如此怪象,人們也許只能從制度的不完善上去尋找原因才能較好地加以解釋。 其實,市場化的市場中,IPO節奏的控制是市場參與各方就能自覺完成的事。行情高漲,市場估值較高,發行人當然都想此時趁熱打鐵,賣個好價錢;行情低迷,市場估值較低,除非迫不得已,理性的發行人一般都會等等再說,否則估值太低要吃虧。說到底其中的關鍵就是發行定價的問題。A股一二級市場長期脫鉤,不管行情冷暖,只要IPO大門開著,就有源源不斷的發行人拼著老命趕場上市,發行的價格似乎很好商量,因發行人會有許多法子讓自己不至于吃虧。于是,似乎大門的開關也就只能靠監管層牢牢掌握,開關之間,也就可以體現某種政策意圖。 這也許是未來注冊制必須實施的原因之一。回顧A股歷史,圍繞IPO的各種制度設計,可謂令人眼花繚亂,但給人的感覺是難以一碗水端平,利益的分配總處于傾斜狀態。就算現在的“征求意見稿”,感覺也改變不大,但有不少人認為預交款制度取消是巨大的進步,其實最開始的市值配售制度就沒有預交款這一項,這樣的說法只能說明上一輪的預交款設計是一種退步?當然,因注冊制方向明確,帶發審的“IPO新政”也注定具有過渡性質,卻也沒必要過度吹毛求疵了。 就二級市場而言,目前的發行節奏控制在監管層的手里,倒也是一種幸事。不過,正如筆者之前所說,人為的集中發行方式,盡管有提高中簽率之一說,卻在客觀上造成市場的動蕩,所謂的與行情“無關”也就變得不可信。在沒有預交款制度之下,集中發行實質上已失去意義,“市場化”的方法應是成熟一家上市一家,均勻發行盡管讓追新者中簽率不高,但也讓二級市場投資者可以慢慢地忘記IPO的存在,盡心地將精力放在投資之上,而不是眼下這種將IPO當作一次打新節日的局面。林鑫
上一篇:新光集團或放棄入主*ST金路
下一篇:新三板分層揭開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