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儒超
微博公司(NASDAQ: WB)今日公布了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微博凈營收1.247億美元,同比增長48%;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收益為1450萬美元,去年同期凈虧損為670萬美元。
這是繼今年Q2后,微博的再一次盈利。
財報顯示,微博盈利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廣告和營銷業務,其營收同比增長62%。在上一季度中,該項業務的營收同比也有47%的增長。
作為驅動微博成功變現的最重要原因,廣告營銷就如同一夜之間讓微博變成了一頭現金牛。然而,個中緣由并非因為廣告主更青睞微博的社交屬性,事實上,在微信崛起的同時,變的越來越不“純粹”的微博正逐漸被普通用戶拋棄。
而無論是最原始的社交屬性,還是后來附加的媒體屬性,都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被弱化。
但微博似乎對這些已經不再關心,畢竟它早已不是最初的“微博”。
在今年7月發布微商戰略時,微博CEO王高飛就表示,“社交應用將成為移動時代重要的流量入口,而傳統電商平臺仍將是移動電商時代的統治者。微博成立以來在電商領域做了’兩次半’動作。第一次是接受阿里投資,與淘寶形成戰略合作;半次是與支付寶合作推出微博支付,第二次就是今天推出微博櫥窗產品。”
所謂的微博櫥窗產品,即微博達人可通過微博發布器直接發布自己推薦的商品,并添加推薦理由、庫存量和商品鏈接等信息,其商品鏈接必須來自天貓、淘寶和微賣等重點第三方合作伙伴。
這項完全服務于微商的產品,很難想象其對止于社交的用戶有多么大的幫助,但對于快速變現的幫助卻是實實在在的。
微博盈利并不需要過分解讀,只是一家大流量的平臺,將流量引向了一個可以賺錢的方向并賺到了錢,哪怕這個方向與為其帶來大流量的屬性如此格格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Q3財報中,微博增值服務(微博VAS)營收增長幅度僅為1%,其中,數據授權營收同比下滑則達到了72%。微博官方也表示,數據授權是一項重要性已下降的業務。
微博曾試圖依靠數據授權建立大平臺的野心,似乎已經沒必要提及。微博用戶的習慣、偏好等數據,如今已服務于自家的微商業務之中;作為一個平臺,微博能給第三方帶來的價值已然越來越少,況且隨著社交屬性和媒體屬性的淡化,微博的數據質量也將值得懷疑。
很難說,微博獲得的越來越強的賺錢本領,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用戶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腳投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