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太多時間太少:中外院士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5-11-17 20:05:11
新華網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楊春雪)“信息太多,時間太少,如何在這個信息密集的世界里生存?”這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雷伊·雷蒂17日在北京舉行的2015國際高端研討會上發起的疑問。 這位1994年圖靈獎獲得者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發展迎合人類需求的信息技術,“即能將準確的信息在適當的時間,以恰當的語言傳達給正確的人。” 這種技術一方面可以預見人們想做的事情并幫助其高效率地完成,另一方面還可以提早檢測出對人們安全產生威脅的事件,“比如警告出行的人們附近哪里有車禍。”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工程院主辦,近400位中外院士、專家、學者圍繞“數字化知識如何服務科學與工程”展開討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在會上回顧了信息社會的發展歷程。他說,50年前,信息仍依賴人類去錄入和傳播,而如今信息已經獨立于人類,直接來自于物理世界、傳感器和物聯網。 他主張打通海量數據之間的連接,比如將古代名著《紅樓夢》中的菜肴與現代社會的烹飪視頻、食物營養聯系在一起形成“紅樓菜譜”。 “我們發現,把海量數據彼此進行聯通之后,從中可以產生出大量的新知識,”潘云鶴說,他預測世界未來將從大數據走向大知識時代。他這一主張體現在中國工程院的“新本草綱目計劃”。 中藥中很多驗方經歷千年考驗,是新藥篩選的巨大資源庫,青蒿素就來自古代處方的啟發,他介紹這個項目則將藥材、成分數據、藥理數據與疾病等相互聯通,打造中醫藥的新知識體系。 除了探討大數據在人類生活以及醫學領域的應用,不少專家還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利用大數據解決中國城鎮化面臨的問題。 上海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說,大數據可以將傳統城市與現代理性城市相結合,解決過去城市化中的不足。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提出,大數據是建設智慧城市的關鍵。智慧城市一方面通過傳感網絡實時采集大數據,例如抓拍交通圖像以及采集病人信息的醫保卡網絡,另一方面通過機器將這些大數據進行分析,向決策者提供建議。
上一篇:上峰水泥停牌擬調整非公開發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