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新梅多問題纏身 撇清與澤熙瓜葛效果未明
來源:中國經濟網
發布時間:2015-11-17 08:45:00
被多項傳聞纏身的*ST新梅昨日晚間再度發布了澄清公告,而這份公告,也是公司今年年內發布的第三份澄清。 有趣的是,如果查閱*ST新梅近幾年來的公告以及新聞內容可知,傳聞內容極度相似,但上市公司卻周而復始地隱入“澄而不清”、“澄而不信”的怪圈。 否認和澤熙系有關 有媒體在昨日報道稱,*ST新梅被舉報存在多項問題,包括上市公司涉嫌被大股東掏空、與澤熙系有千絲萬縷關系等。 對于這樣的質疑,*ST新梅稱,興盛集團作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自2002年借殼上市后,一直堅定不移地依靠自身業務積累支持上市公司穩健發展。在2002年至2010年房地產上市公司沒有再融資政策障礙的8年期間,興盛集團也從未利用上市公司“圈錢”做大興盛集團,迄今通過銀行委托貸款給上市公司現金支持仍然保有近2億元。 為佐證自己的觀點,*ST新梅在澄清公告中歷數了2013年股市、樓市雙低迷,上市公司面臨的困難,并再次提及,興盛集團減持的目的包括“為上市公司戰略轉型籌集必要的資金,改善集團自身財務狀態。”對于媒體質疑的“套現資金用于操縱股票”,興盛集團表示沒有實力也沒有精力專注二級市場投資,更不會將行業困難時期減持獲得資金用于操縱股票。 *ST新梅同時稱,公司和大股東與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無任何業務往來,更無任何所謂“聯手操縱股價的行為”。 查閱媒體報道可知,對于操縱股價的行為,還有“南江集團”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昨日晚間的澄清公告中,對于“南江集團”,公告只是稱:“興盛集團減持期間嚴格履行了必要的信息披露,包括榮冠投資分立、2012年度報告披露上市公司戰略轉型、置換江陰房產項目、置入喀什中盛創投股權、向南江集團協議轉讓股份等。在此期間,監管機構也及時進行了現場檢查。” “澄而不信”的老問題 從*ST新梅的公告中可以看出,許多在昨日晚間被重新說明的問題,在此前的公告中曾有過表述,但是,*ST新梅在近年卻似乎陷入了“澄而不信”的怪圈中。 綜合來看,近期外界對于*ST新梅的質疑,主要集中在此前資產的轉讓、重組屢戰屢敗、靠講故事配合股東減持等層面。 *ST新梅稱,公司于2013年上半年實施的置換出江陰新蘭房產項目、置入宋河酒業股份的行為是上市公司在自2010年起房地產行業受宏觀調控影響,再融資和重大資產重組實際暫停,市場形勢持續惡化的情況下所做出的積極應對,也是根據公司在2012年報中披露的轉型戰略所實施第一步重組。置出的江陰新蘭項目由于存在政府規劃瑕疵,從2011取得產證至今無法開發,在由公司大股東興盛集團接手后,該項目與江陰市國土局的糾紛于2014年4月在無錫市仲裁委進行仲裁審理,至今尚未解決。正是由于及時轉讓了這一長期無法開發的土地項目,使上市公司避免了極大的資產減值損失。 而從媒體報道的時間序列中可以看出,對于這項置換,外界屢有另類的聲音,但對于此次被指責,*ST新梅稱,是另一派系股東“開南系”臆斷和誹謗。 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對于*ST新梅而言,兩派資本力量的“纏斗”,顯然已經成了上市公司發展過程中的“不可言說之痛”,在這個過程中,上市公司經歷了重組失利的局面。 籌劃重組停牌 “開南系”舉牌*ST新梅之后,上市公司新舊股東爭論不休,并因此引發訴訟,而上市公司認為,興盛集團和上市公司將“開南賬戶組”起訴至人民法院請求裁定對方的相關權利,正是出于為上述未明確之權利尋求答案,是為上市公司重組掃清法律上的障礙。“對于‘開南幫’的所謂舉報內容,我們認為毫無事實依據,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涉嫌誹謗和誣陷”。*ST新梅稱。 *ST新梅近年來業績不佳,上市公司推出了幾次重組,但最終均未成功,今年8月末,公司宣布停牌,此后稱公司擬收購資產,且構成重大資產重組。據*ST新梅稱,本次重組的主要交易對方為擁有標的資產的第三方及公司大股東興盛集團;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的交易方式主要涉及向第三方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目前商討的標的范圍涉及特殊用途機械行業和影視文化行業。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查閱了興盛集團的官方網站得知,對于公司的業務,官方網站的表述是:“房地產開發、建筑工程、農產品包裝銷售、物業服務管理、信息咨詢服務、節能環保新能源”。而對照公告所示內容可知,此次重組涉及的“特殊用途機械行業和影視文化產業”,大股東目前的業務范疇似乎并不涵蓋,但是,在10月31日的公告中,*ST新梅審議重大資產重組的董事會決議中,關聯董事張靜靜的回避表決卻標明,這場重組中,大股東興盛集團實有參與。 這也引發了外界的猜測:在現有業務范圍里并不包括擬重組的業務內容時,興盛集團是如何成為關聯方回避表決的?在昨日晚間的公告中,*ST新梅在歷數了目前公司面臨的困難之后稱,“興盛集團和公司能夠繼續堅持的就是不動搖上市公司的戰略轉型,不放棄上市公司推進重組。” 對于*ST新梅的重組進展,《證券日報》將繼續給予關注和報道。 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