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開始,購置稅優惠政策,再度引爆國內車市。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10月份,中國汽車銷量為222.16萬輛,同比增加11.8%,為年內同比增幅最高月份。1~10月,中國汽車累積銷量達到1927萬輛,與去年同比增長1.5%。僅僅在一個月以前,前三季度累計增幅還為負數。1.6L及以下乘用車銷量增幅明顯,10月銷售133.62萬輛,占乘用車銷量比重高達69%,政策導向效果初顯。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享受紅利的同時,中國車市也要做好準備,承受包括市場透支、產能過剩以及各種問題被掩蓋等負面因素帶來的壓力。 【10月車市全面回暖】 借力政策 車企開始發力 10月車市全面回暖,“銀十”變成色十足的“金十”。10月轎車銷量達到105萬輛,環比增長9.8%,同比增長0.2%,一改此前負增長頹勢。SUV銷量62.2萬輛,環比增長9.8%,同比增長60.56%。MPV售出19.28萬輛,環比增長19.28萬輛,環比增長19.56%,同比增長4.63%。 1~10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650.60萬輛和1648.4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2%和3.9%,增幅分別比1~9月提高0.7和1.1%。 10月,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售133.62萬輛,比上月增長16.3%,高于乘用車總體增速5.7%,比同期增長17.1%,高于乘用車總體增速3.8%,本月成為今年以來該車型同比增長最快的月份。10月1.6升及以下乘用車占乘用車銷量比重為69%,比上月提高3.4%,提高明顯。 排名前十乘用車車企均獲得正增長,幅度最大為上汽通用五菱的37.7%,最低為長安福特的0.3%,車企累計銷量跌幅明顯收窄。 不過,給車企留下的時間只有兩個月,如期完成年初制定的銷量目標可能性較低,明年才是“購置稅減半”效果全面突顯的一年。 1.6L成“黃金排量” 10月,國內主流汽車企業紛紛借力“購置稅減半”政策進行大范圍促銷,調高1.6L及以下車型的生產比例,并加快旗下熱銷車型加裝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步伐。拋開市面上已經數量龐大的小排量渦輪增壓車型不談,接下來還會有一大批新車搶閘上市,包括有北京現代、神龍汽車、廣汽傳祺、長安汽車、吉利、奇瑞、本田等。 本田是今年增長最快的日系車企,但增長多來自于新車效應,與購置稅減半無關。本田不會坐視不理,2016年,本田將在第十代思域上搭載全新的1.5T車型。廣汽傳祺GS4在10月銷量達到2.11萬輛,力壓途觀,排名第三。接下來,廣汽還將推出GS4 1.5T型號。 從目前各家公布的明年新車規劃來看,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進一步受寵,1.6L成為“黃金排量”。 從當前來看,這一輪購置稅優惠政策,對于疲軟多時的中國市場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業內人士預估,2016年中國車市增幅將擺脫微增長,重回兩位數的高位。 【繁華下的冷思考】 透支未來消費力 購置稅減半優惠能短時間內提振汽車銷量,只是提振的汽車銷量屬于未來。即,購置稅減半會提前透支未來的汽車消費力,這是有先例的。2009年第一次購置稅減半政策推出,中國迎來“黃金三年”,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但從2012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增幅下滑,年增幅跌到個位數,進入到“微增長”新形態。到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車市更是前所未有的累積負增長。 沒有直接證據表明,2012年以來的車市疲軟是由2009年的政策刺激造成,因為影響中國車市持續發展的因素多且復雜。但國內車企后來反思總結時,一致認為,2009年的那場“瘋狂”干擾到中國汽車市場的健康發展,提前透支銷量,進而導致后來的疲軟。 截至今年6月底,國內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63億輛。在2008年底,國內汽車保有量還僅為8000萬輛。六年前,中國還是站在“汽車社會”的門外面。六年之后,中國家庭擁有一輛汽車,不是一件新鮮事。擁堵和霧霾更成為所有人的切膚之痛。然而,中國能夠如此快速的步入汽車社會,與大量汽車消費力被透支有直接關系。 記者觀察 瘋狂之后 更加疲軟? 現在廠商最為關心,新一輪政策能推動車市多長時間?可以拿來直接比較的是2009年。2009年,在政策刺激下,中國汽車銷量達到1364萬輛,實現46.15%爆發式增長,一躍成為全球第一汽車產銷大國。刺激效果一直持續到2011年底。2009~2011年的“黃金三年”,車企拼命擴充產能,經銷商努力賣車,消費者則享受汽車帶來的便捷性——皆大歡喜。 但今時不同往日,今年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消費模式從2009年的“新購”演變成“新購+換購”,市場競爭從買方全面轉向賣方。同樣政策,同樣興奮劑,發揮效果會打折扣。 分析人士認為,此輪政策執行期內,中國汽車銷量仍會昂頭向上。政策一旦退出,衰減或會立刻出現,中國車市會重新回到“微增長和負增長”的形態下。站在車企角度上,不得不重視,產車賣車的同時,也該未雨綢繆。 產能會否盲目擴充? 2009年“瘋狂”帶來另外一個后果,便是產能盲目擴充。2010年,受2009年車市爆發式增長刺激,信心爆棚的中國汽車企業紛紛制定規模龐大的產能擴充規劃——在2009年全國只售出1364萬輛汽車情況下,規劃2015年3200萬輛產能,并付諸實施。 殘酷現實是,到今年底,國內市場只能消化2300萬~2400萬輛汽車,加上80萬~100萬輛汽車出口。產能利用只有75%~78%,空閑產能多達700萬~800萬輛。 盡管有2009年“前車之鑒”,但突如其來的銷量增長還是會讓車企迷失。而且,近些年,小排量汽車本就大行其道,本輪購置稅減半政策刺激,無疑就有著比2009年更廣的覆蓋范圍。本土車企依舊是本輪政策最大受益者,甚至于一眾豪華車也能分享到紅利。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本輪政策執行期長達15個月,讓車企和經銷商看到“大展拳腳”的希望。記者初步統計,至2020年,中國汽車產能約為4000萬輛,相比2015年的3200萬輛,凈增800萬輛。 車市洗牌會否推后? 新政之下,寒流好不容易將中國車市暴露出來的問題,再次掩蓋起來。中國車市有諸多問題,這是公開秘密。除產能過剩外,還有車企和品牌過多,落后產能長時間不被淘汰,正向研發能力弱,廠商關系緊張等。 10月突如其來的銷量,不僅讓車企看到提高閑置產能的希望,還讓他們能以更為強勢的姿態面對旗下經銷商。 同時,部分瀕臨破產的落后產能起死回生,重新“上陣”。車企會再次砍掉正向研發投入,采取“追加1.6L車型短平快”的策略。 兼并重組,先進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是汽車行業發展趨勢,也是政府喜聞樂見。假如沒有新政推出,業內人士預估,今明兩年,會有一部分車企被淘汰出局。到2020年,中國汽車品牌會從現在的120余個減少到60個,減少50%。新政推出,這一輪洗牌被硬生生推遲。新政有效期內,看到兼并重組可能性近乎為零。 新能源推廣會否被拖累? 相比于研發新能源車的費時費力,推出1.6L車型,顯然更加的簡單,收效更是立竿見影。車企在新能源車上的注意力被大幅削減,精力又被重新拉回到“1.6L”標準上已成不爭的事實。不出意外,1.6L將再次取代新能源車,成為節能環保主旋律。 相比純電動和混動車型,小排量渦輪增壓更能滿足國民環保出行的需求。從市場反應來看,會有更多車企跟風,為享受紅利而推出搭載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型,這也將加速車企對車型結構進行洗牌。 受傷的或許只有新能源車。今年1~10月,新能源車銷量增長2.9倍,達到17.1萬輛,增速迅猛。但高歌猛進的態勢明年能否持續,一切都是未知數,尤其是在購置稅減半政策優惠的籠罩之下。 不管承認與否,購置稅減半政策推行期間,1.6L會有表現出強大的排他性,不僅針對新能源車,還包括任何高于1.6L的傳統發動機排量。購買1.6L及以下車型,能省一半的購置稅,說不動心,那絕對假話。(文、圖/記者 周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