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水稻拿到安全證書卻未產業化 被指監管過度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15-11-15 11:30:00
近日,在一場轉基因研修會上,農業部官員及國內知名轉基因科研專家就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監管風險等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作出回應。會上,專學家呼吁農業部盡快修訂《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并建議用品種登記來替代品種審定。 轉基因品種評價要五步審批 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專家楊曉光介紹,從1996年到2015年,人類食用轉基因食品將近20年時間,沒發生一起經科學證實的生物安全問題。2012年,法國教授塞拉利尼曾發文稱,通過試驗可得出轉基因玉米致癌的結論,但該研究已經被歐洲食品安全局徹底否定。 據北青報記者觀察,盡管農業部門多次申明:目前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仍有民眾持疑慮態度,擔心倘若行政監管能力不足,會讓這項中性的技術帶來潛在風險。 對此,農業部官員11月7日在會議上強調,中國的轉基因安全評價系統是嚴苛的,評價專家由多學科如衛生、農業、檢疫、環保等領域專家構成,評價參照國際、國內多個標準。一個品種評價程序,要經歷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申請安全證書五個階段,從實驗研究開始就要進行審批。針對“偷種”轉基因作物的問題,農業部態度很明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專家稱監管與安全是倆概念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黃大昉強調,監管是必要的,主要是防范它可能出現的風險。但監管與安全問題是兩個概念,不能混淆?!鞍踩话踩?,是科學的問題;監管是法律和程序的問題。程序問題不會改變安全性的結論,如果發了安全證書的,就表明安全問題已經解決了?!?/p> 以湖南黃金大米事件為例,2012年湖南25名兒童在不知情情況下參與試驗,食用了黃金大米。黃大昉稱,事件曝光后,家長特別緊張,怕自己孩子出現問題。但實際不會有問題,因為黃金大米的安全性評價已經通過了,當時試驗主要在營養學方面。科研人員沒有遵守規定,是程序問題。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就目前情況,轉基因作物如果出現濫種,更多的影響是在經濟貿易方面,比如出口時會不符合進口國審查標準,引發糾紛。 轉基因品種審定辦法多年未出臺 黃大昉同時認為,目前某些環節的轉基因安全監管是過度的。比如,對發了安全證書的轉基因品種,根據管理條例,后面還要經過非常嚴格的品種審定。但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多年前均已拿到安全證書,卻一直沒有產業化,沒有走到品種審定這一步。而相關部門多年來并沒有出臺轉基因品種審定的有關辦法,“我覺得這個就不對了”。 在他看來,目前實施的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是2001年制定的,15年過去了,很多問題科學上有進一步的認識,有更多實踐的積累,應該對某些已經不適合發展的內容進行修訂,“比如,我們是不是可以跟國際接軌,用品種認定,或者叫品種登記來代替品種審定?” 據了解,轉基因作物要進行商業化種植,必須拿到品種審定證書、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目前,國內僅棉花一種轉基因作物被批準商業化生產。 2009年,我國發放了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和高植酸酶玉米安全證書,2014年8月17日,三個證書到期。今年1月,華中農業大學方面證實,安全證書續期成功。農業部做出回應稱,“并不意味著將加快中國轉基因主糧的推廣進程”。(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