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趨勢改變西北“回商之鄉”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5-11-13 15:41:38
新華網蘭州11月13日電(記者 聶建江 梁軍)西北省份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三甲集鎮一個農家院里,45歲的回族商人馬牙古拜正在計算著“雙11”這一天他的網絡銷售收入:220萬。在過去,他的19家店鋪要用近一個月才能賣到這么多。 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國回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位于連接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一個盆地中,這里向西通往青海、西藏,向西南通往四川、云南省,向西北可以沿著古絲綢之路通往新疆。 從古到今,臨夏的回族人就以擅長經商而聞名,他們走南闖北,把南方的茶葉、藏區的皮毛和牛羊、西北的中藥材賣到全國各地,臨夏也素有“回商之鄉”的稱謂。 三甲集鎮有5萬人口,有7成家庭半農半商。除種田之外,他們活躍在建筑、運輸、餐飲、商貿流通等領域,不少人成了甘肅有名的富商。 和當地很多青年的經歷一樣,1990年,20歲的馬牙古拜告別家鄉,開始學做生意,他奔走在西北各地,把寧夏、甘肅的羊皮運到新疆出售。 10年后,他在家鄉廣河縣三甲集鎮水家村建了自己的服裝“加工廠”,用羊皮制作皮衣,隨后他陸續在新疆、甘肅、青海開了19家店鋪,雇人出售,其余的則賣給其他商販。 與中國南方常見的服裝加工廠不同,馬牙古拜的制衣廠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工廠,而是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廠房”設在當地回族農民的家里,他把收購來的羊皮、布匹等原料分發給村民,提出制作要求,村民們在自己家里把服裝做好,再交給馬牙古拜出售。 他的“工廠”很長時間沒有注冊登記,賣給其他商販的服裝也采用當地仍較為常見的民間貿易方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雙方靠信譽約束。 “工廠”的管理也是中國企業中已經少見的“家族式管理”,一家三兄弟,大哥馬牙古拜負責生產,二哥馬忠云負責銷售,32歲的弟弟馬忠林負責開辟新的生意渠道。 2011年,馬忠林發現,他們的服裝被中間商買去以后在網上銷售,他們開始了解“網店”這個神奇的東西,當年他們嘗試著開起了2家自己的網店。 這個新的銷售渠道很快發揮了作用,也讓馬牙古拜驚訝不已:“過去我們生產多少就賣多少,但在網上銷售,我們生產多少都不夠賣?!?/p> 電子商務倒逼做了20年民間貿易的馬牙古拜調整生產,2011年他組建注冊了一家現代企業;聘請了兩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組建了一個20多人的設計團隊,把皮衣品種增加到40個,并且加快了產品更新換代頻率。 他的管理人員也不再限于自己的親兄弟,聘請了多名大學生;他的網絡銷售團隊除了上網賣東西,還把網上捕捉到的市場行情反饋到生產環節,推出了200多種時尚皮毛產品;網店也從2家擴大到6家。2014年馬牙古拜的產品銷售收入3800多萬元。 馬牙古拜兄弟眼下正在原有的基礎上籌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工廠”:建集中化的廠房,購買機器,在當地招聘工人,采用流水線作業。 席卷中國的電子商務大潮在“回商之鄉”帶來新變化。政府部門的統計顯示,廣河縣共有電子商務企業20多家,回族商人過去主要經營的茶葉、冬蟲夏草、穆斯林服裝、清真食品被搬到了網上,如今也成了熱銷品。2014年廣河縣的電商銷售額達3470多萬元。 有的在“觸網”,有的在謀劃“出?!?,中國的新經濟趨勢讓“回商之鄉”發生著變化?!敖z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給回族商人打開了另一扇門。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與穆斯林眾多的中亞國家生活習慣接近,這給他們帶來新商機。 早在2011年,馬牙古拜就發現他們的皮衣在哈薩克斯坦很受歡迎,他開始和哈薩克斯坦的商人接觸,把他的皮衣賣到中亞國家。從少到多,馬牙古拜在國外的生意也在逐漸擴大規模,2014年馬牙古拜在哈薩克斯坦賣了價值200萬元的皮衣。 “中亞市場是我們未來重點考慮的目標市場,這是又一片藍海。”馬牙古拜說。 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的清真食品年產值13億元,當地部門在實施龐大的商業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西亞、中亞國家合作,開發清真食品、穆斯林民族用品的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