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從“不東不西”到“東西紐帶”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15-11-12 19:33:15
中新社太原11月12日電 (任麗娜)“不東不西”的山西,現成為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區位優勢和產業分工的“紐帶”融入了中國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格局當中。 作為中國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綱領性文件,近日相繼下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都把山西納入其中。 山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旭強12日對記者表示,在山西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經濟發展處在最困難時期的形勢之下,這樣的“政策”紅利對山西而言,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一劑強心針,顯得彌足珍貴。 山西坊間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山西,不東不西,不是東西。”言外之意是山西在國家戰略中既沒被劃進西部,也靠不上東部。東部崛起的時候,山西算西部,等西部大開發的時候,山西算東部。 此外,老工業基地振興也不包含山西,即使是在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之后,山西省因為地理位置、歷史因素以及資源稟賦上的特殊性,依然難以擺脫一定的區域困境。 國家統計局相關部門對外公布的中部六省社會發展能力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在1978年以后的20年間,從位次區間變化來看,山西在六省中變動幅度較大,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較差,并且在劇烈變動中位次不斷后移。2015年前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山西省GDP增速為2.8%,位列全國倒數位置。 “燒熱華北一半的炕,點亮中國一半的燈。”山西一直被定位為“強大的能源基地”。山西官方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生產原煤共160多億噸,其中70%用于對外輸出。 而從今以后,山西與京津冀地區乃至整個環渤海區域的密切聯系將不僅僅體現在能源方面,將在更多方面、更多領域上升為國家戰略。 記者從《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綱要》中發現,其中提出的“一軸”發展、“三大區域”合作、設立“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基金”,以及煤電基地、煤炭基地、煤化工基地、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四大基地”建設,山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不少的戲份。 山西官方媒體認為,這是繼2010年12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山西又一次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業內人士稱,從“尷尬”的地理位置到被納入兩大區域合作發展,山西省要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能源產業優勢,不斷優化發展定位。在強化能源保障和推進產業轉移承接上,將山西從單純的能源生產基地轉變為輻射歐亞大陸的能源加工和集散中心。與此同時,對接京津新興產業,拓展合作領域和空間。(完)
上一篇:中蒙俄三國攜手推銷跨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