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1月3日電(記者 施佳秀 謝盼盼 實習生 李晨虓)“這邊(杭州海創園)有相對寬松和開放的創業環境,周圍也都是創新型企業,非常適合創業。”來自四川的海歸高宏亮如今已經在浙江杭州海創園(未來科技城)“安家落戶”,受海創園政策吸引,高宏亮攜帶智慧與技術,來浙江創立了杭州冰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過去幾年來,浙江省積極推動海外智力與民間資本結合,成功闖出一條具有浙江地域特色和鮮明時代特征的“人才+資本+民企”的海外引才模式,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基地中獨樹一幟,其中杭州海創園(未來科技城)成了海歸創業創新高地。
“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全省各級政府要堅持人才為先,逐漸把更多資源投到人身上,使浙江成為全國高端人才創業創新的高地。”浙江省長李強將人才戰略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據悉,目前海外智力與民間資本結合在浙江已十分普遍,成為推動本土經濟轉型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生力量。
民企大省面臨人才荒 政府斥資造人才集聚高地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七分民營,三分國有”,是浙江經濟所有制結構的最大特色。然而,人力資源短缺成為許多民企頭疼的現象。據報道,在多年的招工市場上,浙江不僅招收普通農民工困難,而且技術工人也很缺乏,對高學歷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浙江相較于北京、上海教育機構比較缺少,在科技類人才中相對缺少,雖然在改革開放后,人才占有量有顯著增加,但在全國各地的人才保有量上,還只能屬于二流水平。”浙江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如是點評浙江人才缺乏狀況。
據報道,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上萬億元,創投企業有160多家。民營企業越來越感到人才的重要性,都在積極尋求與人才合作的機會。
“浙江在這個方面(人才引進上)優劣勢并存。”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麗君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們缺少引進的基本平臺,這是非常明顯的一個劣勢。”陳麗君分析稱,浙江是個沿海小省,沒有國家大型工業,缺少大型科研院所,至今為止,浙江只有一所985大學,這也意味著,難以吸引高端技術人才來浙江。
盡管浙江在人才引進上存在劣勢,但正是這“沿海區位”特點造就了浙江所特有的優勢,陳麗君表示,一直以來,浙江立足于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高,能夠給予人才較高的工薪報酬,“雖然與廣東、上海、北京等地相比,我們的薪金報酬水平還是較低,但縱觀全國,浙江的人力資本的回報率名列前茅,這些回報主要由市場本身來提供。”
空有資本,沒有項目,缺乏人才,浙江面臨著發展困境。
為集聚優秀人才,繼北京、天津、武漢后,杭州海創園(未來科技城)積極打造全國第四大人才特區,通過注重人才政策兌現、資智無縫對接和平臺載體配套,著力優化政府服務舉措,加速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人才集聚,盼打造出一個浙江省的人才高地。
與此同時,寧波江北留創園打破傳統的“政府建園,企業入駐”模式,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新模式,從最初為企業提供簡單服務,發展成為了為企業提供資金、市場、管理等合理化建議的創業孵化服務體系的機構。
浙江麗水廣發“英雄帖”,還利用千萬孵化基金力挺人才創業。今年浙江麗水華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掛牌開業,麗水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廖思紅說,華僑基金落戶麗水,對帶動該市資本、技術、人才回歸回流,實現該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在這一點上浙江做的還是很成功的,這也成為了人才的一個巨大拉力。”陳麗君點贊道,浙企求才若渴,一直孜孜不倦地為人才打造著良好的引進、發揮、回報的平臺,此外,浙江一直注重人民生活環境的建設,包括自然環境與文化氛圍。
浙江資本優勢引海歸筑巢 海創園政策配套供平臺
有了孵化器(海創園),如何帶動海歸來浙,如何利用浙江特色引才引智?成了政府與浙江民企開始思考的事情,充滿活力的民營資本成為他們的“招牌”。
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姚志文形象比喻:如果把本地人才培養比作對小樹苗的澆灌培植,那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就是大樹移栽。“雖然‘移植大樹’的成本比較高,但是一旦成功,三五年內就能‘發展成林’,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以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大會為例,“人才+資本”是大會特色鮮明的亮點,該大會也因此成為民營資本與海外人才項目“聯姻”的重要平臺。
記者了解到,為了吸引海歸人才,浙江民企連續數年到美國舉行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活動。在與海外人才洽談項目時,更多的引才主體是企業一把手。
“還得關注很多細節,有時候一個細節決定一個人才的去留。”杭州未來科技城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促進會會長李偉表示,海外人才大多有報國情結,特別是40歲以上的,政府幫助他完成這個愿望有時比給予物質支持更有效果。
作為中國四大未來科技城,杭州海創園(未來科技城)出臺眾多優惠政策,“出海”招攬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通過圍繞省市區各類政策,為海歸人才“度身定制”了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政策及服務體系,逐步使“決策快、審批快、兌現快”成為核心優勢。
“目前園區內的1700余家企業中,373家是海歸企業,占比大概在22%左右。”未來科技城管委會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谷建文介紹到。
牟文建是杭州海創園新能源科技研發企業――惠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目前園區內70%的企業都采取了與民企結合的發展模式。在轉型期的民企需要通過高端技術來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同時,高新科技需要與資本結合來實現市場化。因此,民企能與高科技一拍即合。”
易文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就是海歸人才與民營資本聯姻的一個典型。據報道,該公司總經理項春生是第七批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2010年得到浙江余杭貝利集團董事長沈國健的投資,目前該公司已經組建院士工作站,邊研發,邊推進產業化,去年主營收入超千萬元。像易文賽這樣的高科技企業,貝利集團目前已經投資了35家。沈國健曾坦言,企業要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最終要依靠人才,與人才的嫁接是最好的投資。
浙江擁有諸多強大的民企和資本,創意+科技與資本和民企結合,將促成世界尖端科技迅速轉化為產業。
“相當于政府自掏腰包支持海歸創業。”對于海創園(未來科技城)的“人才+資本+民企”模式,高宏亮給出了肯定,“政府不是隨便找項目,他們通過嚴格的篩選,所以最終能在海創園的項目都具有發展潛力,這些潛在能量與本地資本結合,產生‘化學變化’,這讓‘有才無財’的創業者有了施展拳腳的平臺。”
浙江省因勢利導,積極推動民營企業和海外人才走到一起,引領海歸創業創新“本土化”,使得人才引進與本土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目前海外智力與民間資本結合在浙江已十分普遍,成為推動本土經濟轉型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生力量。
此外,為吸引人才“筑巢”,浙江省各地政府也是“蠻拼的”。今年6月20日,《慈溪市人才住房保障暫行辦法》將開始施行,慈溪將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購房進行補助,符合條件者最高可獲50萬元補助。就在今年年初,紹興市再次啟動“330海外英才計劃”,對于獲評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最高給予500萬元的創新創業啟動資金。幾乎同一時間,嘉興也啟動了“創新嘉興·精英引領計劃”,同樣旨在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領軍人才。
資本聯姻人才促浙經濟轉型 企業謀求后期支持
“雖然我們產品的銷量下降了,但是利潤卻在增長,而且進入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際市場,和國際品牌同水平競爭。”談到企業從量到質的升級,開山集團副總裁、黨委副書記江銳認為這得益于企業的技術創新,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領的技術創新。
2009年6月,50歲的湯炎辭去美國昆西壓縮機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的職務,正式加盟已合作10余年的開山集團。人才的“輸血”將開山現有產品迅速提升到國際水平,更是與另一個省級“千人計劃”人才一同帶領企業的技術創新。
人才與資本聯姻為企業帶來更高層的轉型升級,這樣的案例在浙江大地已是遍地開花。
在寧波,人才科技周是政府力促人才與資本“聯姻”的典型。每年9月份,上萬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數百名院士專家匯聚一堂。“人才科技周活動推動了人才科技資本的交流合作,為寧波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打造‘蔚藍智谷’發揮了重要的引領支撐作用。”寧波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立平如是說。
和寧波一樣,嘉興也注重資本聯姻人才,并在逐步實踐中感受到魅力所在。嘉興渴求海內外人才加盟,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金融服務聯盟則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領軍人才項目開發,開辟領軍人才企業融資“綠色通道”。
目前,嘉興人才資源開發與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轉型升級同軸共轉態勢已然顯現。今年前三季度,嘉興市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省標)增加值分別為424.15億元、299.3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41.0%、28.9%,比重同比分別提高3.1個、2.9個百分點。
“浙江不缺資本,缺的是創業創新與資本融通的渠道。”對于資本聯姻人才的重要性,李強稱,浙江需要人力資本、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緊密結合。
姚志文也表示,引進海外人才來創新創業,關鍵要堅持“人才+資本”的特色,要緊緊圍繞人才、項目與資本的有效對接。“要通過各種渠道,邀請更多的高層次人才攜高質量海外項目來杭創新創業,同時更要著力在項目對接上下功夫,讓這些項目能真正落戶杭州。”
“人才給我們經濟提供了創新的驅動力。”陳麗君認為,人才可以實現產業的技術改造,這種改造給生產力的提高是不可計量的。
徐劍鋒說,本地民營企業通過與海外技術資本的融合,直接參與到技術研發創新領域,給浙江企業實現轉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通過人才,技術的引進,促使外來人才,技術與本地民營資本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從而加速企業發展模式的轉型。
“落戶后期的支持上略有欠缺。”作為海歸創業者,高宏亮談到了“人才+資本+民企”模式的不足之處,他告訴記者,海歸創業有天然的“硬傷”,即他們對國內的經濟環境并不是特別熟悉,回國后缺少必要的創業經驗。
“我希望園區能夠多提供一些和本地政府、民企更多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讓我們更好了解政策,借鑒經驗。”高宏亮說。
“浙江一定會為各類人才創業創新提供優質服務、創造優良環境。”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廖國勛就人才曾表示,人才是第一資源、第一要素,浙江積極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份,努力使其成為創業者的樂土、創新者的天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