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1月2日電(記者張翅)當2008年懷揣學生時期做小買賣賺來的3萬元畢業時,小吳并沒有想到,目前的寬松創業政策能讓他成為一個26歲白手起家擁有自己一份小產業的“連續創業者”。
“我的第一次創業是2004年剛讀大學時弄了個三室兩廳的月租房,每個房間簡單收拾了一下,買了幾床被子、幾臺二手電視機、空調和飲水機,然后以60元/天的價格租給大學生。”
為了增強宣傳力度,小吳專門雇人在學校信息墻上貼廣告。蒸蒸日上的生意讓小吳在大一下學期就實現了經濟獨立,學費生活費自足的同時還能補貼家里。2008年,揣著畢業證、這次創業掙得的3萬元錢和由此收獲的經驗、信心,小吳離開大學,開始了自己首次正式創業。
然而,行政審批程序的繁瑣讓小吳幾乎斷送了創業熱情。“第二次創業是2010年初開壽司店,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原來開家實實在在的店需要這么多手續,真懷念以前開‘黑店’的日子啊!工商、稅務、消防、衛生每個部門下屬的機構幾乎都跑了一趟,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些部門辦事效率太低!雖然沒有去證明‘你媽是你媽’這么夸張,但準備各種材料、蓋章就夠你喝一壺,前前后后折騰了兩個多月才總算把店開了起來。”
很快,不堪重負的小吳將壽司店處理了,直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帶來的行政審批寬松,有了前兩次創業經驗的小吳才真正放開手腳。
“2014年起,我和幾個朋友開始做一些小工程。依然會辛苦,但相關部門的辦事效率卻比我開壽司店的時候高了許多。一個項目,從投標到最后確定很快搞定。換成以前,得拖上幾個月。”
小吳說,等年末工程回款,他準備開始購買車房等大件,“錢不是存出來的,是賺出來的,在這么好的市場里,花出去的錢,我有信心再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