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11月2日訊 財新今日發布10月中國制造業PMI終值為48.3,比上月回升1.1,為6月以來最高,較9月的47.2明顯回升,但仍連續八個月處于收縮區間。對此,興業銀行資金營運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高估是中國經濟低迷的根源,若人民幣不貶值就還要降息。
魯政委認為,此次財新PMI的顯著上升可能跟近期融資有所回升相關,但這種“回升”是一個與歷史同期相比的相對概念,這種回升與一些投資項目的逐步啟動啟動也有關系。但中國的外貿問題仍然較差,因此目前增長的部分主要來自于內需。
魯政委向網易財經表示,大家一方面需要關注近期的穩增長,另一方面也要關注穩增長的效果是可持續的還是脈沖式的。可持續的增長仍然需要民間投資的啟動,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恰恰就是企業賺不到錢,無法滿足民間投資啟動的直接動因。目前消費、投資都不在國內,出口也出不去,過剩就會更加嚴重,加上本來產能就很大,所以造成更大壓力。
“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高估。”魯政委說,“現在的財政已經很難有進一步的力量來支撐了,貨幣也是一樣,利率已經降到破歷史低位,現在存款基準利率已經只有1.5%,再降兩次就跟當時歐洲央行進入2008年金融危機時差不多,一個增速比歐洲高的新興經濟體走得跟歐洲一樣就是個問題了。”
他認為,貨幣的寬松趨勢是有前提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高估是中國經濟低迷的根源,是企業盈利困難的根源,所以結論就是:若人民幣不貶值就還要降息,利率還要往下走,如果一直不貶值,等待我們的就是“零利率”,但如果匯率開始更加富有彈性,開始讓匯率反映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那很可能降息的進程就接近尾聲了。
當談及穩增長的政策何時啟動時,魯政委認為,短期脈沖式效應的回升很快在第四季度或明年第一季度就能看到,但這不解決根本問題,所以重點要放在經濟的內生動力上。
“在數據分析中,中國GDP的增速跟三個指標有更密切的關系:一是城市競爭就業指數(不同于新增就業人數),即今年的實際就業人口和上一年的實際就業人口之差,與GDP成正比;二是農民工的就業變化,當經濟好的時候,出來的農民工就會比較多,反之則少;三是離開家鄉六個月,但在同一城市未工作滿六個月的農民工,這些人在經濟學概念中就是失業人口。”魯政委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