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寒冷的冬季,進入了萬物復蘇的春季。行走在路上,抬頭可見藍天白云,隨手一拍就是美麗的風景。“這些年,綿陽的空氣是越來越好,很多人退休后都選擇來綿陽定居。”說起綿陽的空氣質量變化,市民李女士感慨萬分。
這是綿陽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一號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一個縮影。翻開綿陽市兩年成績單——2020年提前進入國家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2021年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88.8%,PM2.5年均濃度34.9微克每立方米,成為全省7個區域中心城市中唯一的國家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
近年來,綿陽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一號工程”,堅持通過“五個緊緊依靠”,認真抓好抓實各項管控措施,推動綿陽市大氣環境連年實現歷史最好。
緊緊依靠領導重視高位推動。出臺《決戰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36條硬措施》,切實將職責任務、獎懲要求壓實到各級各相關部門“一把手”;建立市、縣政府分管負責同志指揮作戰群,實時開展調度處置……一直以來,綿陽市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為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定期研究重點內容。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每天看數據、實時調度,隨時采取“四不兩直”直赴污染現場。目前,關注天氣、關心數據、思考防控已成為綿陽相關領導干部的一種工作常態。
緊緊依靠部門聯動高壓監管。始終堅持部門聯動、治管結合,形成大氣污染防治高壓態勢。發改、經信等部門推動淘汰落后工藝設備企業177戶;生態環境部門科學制定防控方案,有力確保污染天氣預警及時、管控精準,影響可控;交通部門推動5條市縣快速通道實行“路長制”;住建部門對建筑工地實行“紅黃綠”牌管理;公安交警部門建立遠端疏堵保暢通行方案,淘汰老舊車輛6萬余輛;應急、市場監管等部門嚴格落實煙花爆竹禁燃禁放措施;積極參與成都平原地區大氣聯防聯控……如今,全市大氣污染防治“一盤棋”格局已經形成。
緊緊依靠基層組織全覆蓋管理。在全省創新開展完善鄉鎮生態環境治理機制工作,編制鄉鎮“三清單、一辦法、一指南”,補齊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生態環境監管短板。進一步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員體系,落實網格員6339人,切實將禁燃禁放、揚塵管控等工作落實到最小單元。
緊緊依靠社會力量全方位監督。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相關行業部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展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倒逼工作落實;政府領導定期值守“政風行風熱線”,積極回應群眾關切。高度關注媒體動態,及時應對處置各種輿情;出臺《生態環境污染有獎舉報管理辦法(試行)》,鼓勵群眾舉報,形成了全民關注大氣環境質量、監督大氣污染防治的濃厚氛圍。
緊緊依靠科技支撐精準治污。連續三年開展顆粒物和臭氧源解析;依托國控站點、組分站、215個監測微站與走航監測,利用5分鐘監測數據變化,分析污染趨勢、查找污染源頭。探索實行高排放禁止區非道路移動機械定位監控管理,在全省率先利用尾氣遙感數據執法;建立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快速反應指揮平臺,對污染行為進行精準識別、定位、取證,組建276人快反處置隊伍,實行短信和APP雙重推送,10分鐘內響應,累計處理突發疑似污染3000余次,確保了污染處早、處小、處了。
來源:綿陽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