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投入不足、扶貧工作長效機制有待健全等問題,瑞金市采取三項措施,加強扶貧開發工作。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切實促進產業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創新資金運管機制,建立逐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規范扶貧開發互助資金管理制度,綜合運用多種政策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統籌各類資源,優先解決貧困地區道路不暢通、農田水利設施老化、電力質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問題。將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勞動轉移培訓結合起來,科學規劃、整合資源、聯合共建、分步實施,解決少數發展養豬等功利產業項目、產業項目資金分散、效益不高的問題。建立貧困戶參股、入股或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合作發展產業項目,解決貧困戶技術資金不足、產業發展單打一的問題。
分類指導,堅持精準扶貧。一是做好項目精準。集中項目資金,投入到適宜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薄弱、有發展前景的地區,實行連片集中幫扶。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方法,加大貧困戶產業項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提倡貧困戶與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捆綁經營收入,促進產業到戶做大做強。二是強化精準到戶。認真開展貧困人口界定和統計工作,摸清現有貧困人口規模、分布、構成和特點等基本情況,因戶制宜,分類指導,逐村逐戶地制定幫扶措施,切實把“精準”落到實處。堅持“扶貧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則,區分不同情況,分類扶持,建立健全運作激勵機制。集中力量優先扶持有強烈脫貧愿望和具備一定勞動技能的貧困戶,提高扶持標準,引導和鼓勵發展見效快、能持續增收的好項目。因殘疾、疾病致貧或無勞動能力、勞動能力低的貧困戶納入社會保障,并與農村低保、醫療救助、危房改造、就學資助和應急救助等結合起來,確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學有所教。加強教育和引導有勞動能力但好逸惡勞、坐等靠要致貧的貧困戶,激發、激活他們過上好生活的內在動力,最大限度的調動其生產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增收致富。三是加強精準培訓。以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為需求,與廠企聯合、與就業從業相結合,點到點指導,增強實用性,解決培訓大呼隆、學習大眾化的問題。四是精準配置資源。充分用好建檔立卡成果,建立社會扶貧信息供求對接平臺,探索建立能人大戶、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到貧困村投資興業、帶動產業發展就業增收的優惠制度,引導扶貧資源準確投向,促進社會資源精準化配置。
進一步完善扶貧機制,促進扶貧措施落到實處。一是完善機制。進一步履行領導職責,積極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充分發揮整村推進、結對幫扶的引領作用,調動群眾參與積極主動性,多元培育社會扶貧主體,引導資金、技術和管理向扶貧村傾斜,形成幫扶與協作、輸血與造血、制度建設與項目實施相結合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健全組織機構,加強扶貧隊伍建設,充實、穩定扶貧力量,增強扶貧工作統籌協調能力。二是加大爭取力度。緊緊抓住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加快爭取生態補償力度,讓發展的成果實現共享。加大向上級爭取扶貧各項資金爭取力度,明確投入重點,加強資源整合,充分發揮資金的整體作用,給予貧困地區更加優惠、靈活的政策,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自身造血功能。三是強化結對幫扶。建立健全駐村幫扶機制,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作用,幫助制訂具體的幫扶規劃,加強資金、項目和政策的謀劃支持和對接。幫扶單位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協作,統籌各項產業政策,集中力量,形成幫扶合力,真正讓好的政策發揮出好的效益。四是提高宣傳廣度深度。積極宣傳推廣扶貧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事業,激發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活力,讓扶貧事業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