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發展能力
一是支持減稅降費政策落實。積極落實“營改增”等減稅降費政策,把政策規定減到位、降到位。加強檢查督辦,進一步清理規范基金和收費,堅決遏制各種亂收費行為,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優化財稅政策環境。
二是支持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充分運用助保貸、縣域經濟調度資金及財稅政策,大力支持醫藥和健康產業新經濟的培育和發展,服務招商引資企業,促進企業快投產、早見效。
三是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補貼政策精準性,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支持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促進農民增收。
二、深入推進民生政策落實,增強人民福祉
一是突出持續性,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突出民生保障重點。全面落實基本養老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財政投入政策,建立穩定的經費投入機制。
二是突出均衡性,支持教育事業發展。明晰管理主體責任,加強縣域內教育經費的統籌安排,規范義務教育學校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中教育等全面均衡發展。
三是突出公平性,促進保障政策落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強農村衛生保障、城鄉文化建設,不斷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促進農村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并軌。
三、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增強扶貧實效
一是做好“統”字文章。充分利用縣級精準扶貧平臺,對涉農及非農項目、上級安排及本級安排、當年安排及結轉資金、存量資金及增量資金應統盡統,實現整合資金10億元以上。
二是做好“用”字文章。探索推進第三方機構評估驗收模式,對重點村的扶貧項目進行年初規劃、過程監督和年終驗收。創新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辦法,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貸款貼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等方式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幫扶資金參與脫貧攻堅。
三是做好“效”字文章。加強資金分配、使用、監督全程管理,提升績效,切實擔負起資金安全、規范、有效使用的首要責任。支持全縣4.2萬人、41個重點村整體實現脫貧。著重做好本系統住點村精準脫貧工作,落實“六個一批”舉措,確保村出列、戶脫貧。
四、深入推進財政改革,增強監管能力
一是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加強績效目標管理、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績效運行監控等系列工作,建立績效評價結果反饋和整改機制,切實提高有限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二是深化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完成省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落實縣鄉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推動社會公共管理“放管服”改革,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投入,加強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完善對鄉鎮和職能部門收支管理責任激勵機制,調動鄉鎮和各部門單位理財與履職的積極性。
三是深化財政內控機制改革。規范業務流程,科學設置控段,明晰崗位職責,加強監督檢查,保證資金運行安全。
四是深化財政監督管理改革。加強對鄉鎮及征管部門的征收、協稅、護稅工作質量監督檢查,建立對落實“八項規定”和“三公”經費管理的常態督查機制;改革政府采購管理方式;完善農村“三資”的監管督查。
五、深入推進從嚴治黨,增強政治擔當
加強黨規黨紀學習,規范開展黨建活動,創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推進家庭助廉、警示促廉、述責述廉、機制保廉。領導班子成員要帶頭增強“四個意識”,落實管黨治黨責任。健全從嚴治黨責任體系,抓好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的傳導和落實,堅持業務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設“兩手抓、兩手硬”,提升履職盡責水平。
六、深入推進隊伍建設,增強隊伍活力
一是加強培訓教育。抓好干部職工職業操守、業務技能、文化素養的學習培訓,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培訓方案,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學習培訓和實戰練兵,全面提高隊伍素質。
二是加強宣傳和信息工作。積極總結、反映、宣傳我縣財政工作成效,讓社會理解支持財政工作。加強財政微信平臺建設,使微信平臺成為學習交流的園地、工作推進的平臺。
三是加強文明創建。完善硬件,優化軟件,提高全系統文明單位創建水平。積極組織開展全員參與的文化活動,以活動促創建,激發隊伍活力,增強團隊精神。以過硬的業務實績,以良好的精神風貌,保持蘄春財政文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