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德宏州財政局按照“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的基本思路,多措并舉不斷提升財政管理水平。
——加強收入組織。積極應對“營改增”等政策性減收因素對全年財政收入預算目標完成的影響。一是強化預期管理。針對財政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及早細化預研預判,做好預案準備,盡可能減少各項政策調整對收入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加強多部門協作。建立政府領導、稅務主管、部門配合、社會參與、法制保障的綜合治稅長效機制,確保稅收收入應收盡收;三是加大非稅收入規范管理。增強非稅收入清繳力度,有效助力非稅收入對財政增收的調控作用,全力確保財政收支平衡。
——推進預算編審改革。全面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四本預算”提交州人代會審議;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統籌力度,將政府住房基金、水土保持補償費等3項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基金結轉超過當年收入30%部分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統籌使用;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編制三年滾動財政預算,提高預算編制前瞻性;引入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預算項目評審,對部門編制的預算項目內容進行逐項審查和評分,以項目評分作為預算安排的重要依據。
——強化預算支出管理。嚴格執行經人代會審議批準的部門預算,減少預算調整事項,除政策性因素外,部門收支預算原則上不作調整;嚴格按規定的支出用途監管預算,不得隨意調整支出預算和用途,不得擅自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完善結余結轉資金定期清理機制,加大存量資金清理力度,州級當年盤活收回7781萬元存量資金統籌用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增長。
——謀劃州對下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在借鑒改革重點推進地區經驗和主要做法的基礎上,結合全州實際,擬定了州對下專項轉移支付改革“一個方案七個辦法”,一攬子方案及配套制度措施的制定為推動全州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管理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制定了《德宏州深化財政改革全面落實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實施方案》,調整完善了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轉移支付測算方式,在全面梳理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的基礎上,通過逐縣測算,將2016年縣級基本財力保障轉移支付增量資金合理分配至各縣市,進一步提升縣市基本財力保障水平。
——規范政府債務管理。把地方政府債務作為政府預算的組成部分,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積累風險;及時轉貸債券資金,有效緩解州縣兩級政府償債壓力,切實防范因償債引發財政金融風險及社會穩定風險,騰挪出預算空間,用于彌補建設資金需求。
——創新財政投資融資方式。一是改進財政支持方式,當年設立股權投資引導資金500萬元,工業發展資金2000萬元(其中微型企業培育工程資金550萬元)、融資性擔保行業注冊資本2000萬元,放大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效應;二是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爭取到一個財政部PPP示范項目-瑞麗市城市地下管廊建設項目;三是統籌協調推進多渠道融資,為保障重點建設項目資金供給,州委、政府審時度勢,多方位融資,年內爭取浦發扶貧基金20億元、大瑞鐵路建設專項基金6億元、騰隴高速建設專項建設基金15億元。
——打造“陽光透明”財政。2016年全州各級財政及時將經同級人大及常委會會審議通過的2016年財政預算報告,“三公”經費預決算情況、政府債務限額,預算調整方案、2015年全州預算執行情況和州本級決算及其報告等放在財政門戶網站上向社會公眾公開。除部分涉密部門外,州本級75個一級部門全部按要求公開了本部門預決算,確保信息完整披露,積極推進財政依法理財、民主理財進程。
——推動財政信息化建設。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制定信息系統管理風險內部控制辦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整體防護水平,確保網絡及信息系統安全;完成州級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實現財政資金額度下達、撥付、清算以及預算單位支付等管理和使用的電子化管理;全面推進財政身份認證及權限管理系統建設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