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大力培植財源,強化收入征管。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不斷放大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石墨產業發展基金等基金的倍增效應,切實促進財金政策、產業政策協調聯動。大力扶持綠色農業、新型工業、生態旅游、現代服務等產業發展,不斷增強生財能力。發揮協稅護稅的征管合力,完善收入目標考核激勵機制,確保財政增收。
二是深化統籌整合,決戰脫貧攻堅。不斷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完善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等制度設計,科學編制年度脫貧資金平衡總方案,保障17個扶貧專項方案資金到位和各項扶貧政策落實。用好用活貧困戶產業扶持周轉金,支持貧困戶發展家庭產業;完善資產收益扶貧模式,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合作社自主開展財政支農資金形成資產股權量化;創新易地扶貧搬遷籌資方式,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三是轉變支持方式,加快綠色崛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做好 “去產能、轉方式、調結構”的文章。構建新型工業、綠色農業、現代服務業聯動發展的綠色產業體系,加大綠色、低碳和環保產業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清潔能源、循環經濟、節能節水、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增強財政支持綠色發展的強勁動力。
四是深化財政改革,整飭財經秩序。建立規劃期內跨年度平衡機制,編制三年滾動財政規劃,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嚴格執行《預算法》,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強化精準脫貧資金、民生資金、項目資金管理。加強國庫集中支付管理、財政監督、投資評審、政府集中采購、非稅收入征管、績效評價、預算信息公開,著力構建多位一體的監督體系。不斷深化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完善政府性債務管理,切實防范債務風險。
五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做實做強企業平臺。切實規范實施PPP項目,擴大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形成多元可持續的重大項目建設資金保障機制。加強國有資產動態監管,大力支持做強做優做大縣屬國有企業,切實將經營性優質國有資產、國有閑置土地直接注入到縣級六大融資平臺公司,增大投融資企業資本總額,增強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國有資產保質增效。
六是強化隊伍建設,打造廉潔高效財政。圍繞財政“兩基”建設目標,堅持“班長抓班子、班子帶隊伍、隊伍促發展”的思路,牢固樹立廉潔理財、高效理財的觀念,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著力構建黨性教育、理論培訓、專業培訓和實踐鍛煉“四位一體”的干部培訓體系,切實提升干部理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