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財政廳就臨沂市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期間,聽取了臨沂市財政國庫支付中心負責人的情況介紹,與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了座談交流,并現場觀摩了預算執行動態監管系統流程演示,雖然時間短,但收獲多、啟發大。
一、體制機制建設科學合理,集中支付改革規范徹底
臨沂市財政局國庫支付中心成立于2012年,由臨沂市直會計核算中心和財政局集中支付中心整合而成,為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副縣級建制,主要履行國庫集中支付等職能。從體制機制、系統建設到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情況看,呈現以下特點:
(一)機構設置合理,人員業務素質高。國庫支付中心內設綜合科、支付監督科、支付核算科、工資管理科4個職能科室。從健全內控機制、資金審核支付、業務流轉監管,到會計核算監督,財政資金的支出鏈條真正實現了完整閉環。中心在崗人員中,有高級會計師4人,高級經濟師1人,取得注冊會計師資格2人,學歷層次較高,人員結構配置合理,業務精、素質高,具有年輕化、專業化的特點。
(二)業務職責明確,配合聯動程度高。國庫支付中心與相關業務科室建立了科學高效的協調配合機制,在財政資金支出過程中,相關業務科室全程參與預算單位報送的《臨沂市市級財政支出資金指標審批單》和《部門單位項目支出指標明細表》的審核、批復工作,提高了支付中心對預算執行中資金流向、支出用途、項目進度等要素審核把關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同時,支付中心還定期將財政資金支付末端發現的問題反饋業務科室,加強了預算執行閉環控制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頂層設計科學,系統一體化程度高。臨沂市自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啟動以來,按照國庫管理信息系統一體化、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在全市通過統一國庫支付系統、統一財政聯網模式、統一預算執行基礎要素等措施,自上而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相對獨立、完善的國庫管理系統。同時,借助財政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預算指標管理、國庫集中支付、工資統發、公務卡、總預算會計、預算單位會計核算等諸多軟件系統的有效整合銜接,達到指標管理、預算執行、會計核算、動態監管四個關鍵環節的數據共享,形成運行規范、相互制約、監督有力的財政管理體系。
(四)立足高點定位,改革規范徹底。臨沂市對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工作高度重視,高點定位,統籌謀劃,在推進過程中,建立了完善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國庫集中支付的功能與作用。突出表現為三大特色:一是涵蓋范圍廣,市直95個部門、285個預算單位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范圍;二是賬戶清理徹底,除按規定保留了特殊專用賬戶外,其余預算單位賬戶全部予以撤消;三是資金覆蓋全,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專戶核撥資金、中央義務教育專戶資金、省義務教育專戶資金、專用存款資金、單位往來款等全部納入國庫集中支付范圍與會計核算監督體系。
二、著力提升財政監管力度,全面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臨沂市在深入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同時,結合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轉軌的要求,積極完善財政資金管理體系,實現對財政資金的全程覆蓋、實時監管和動態監控。在保證預算單位資金使用權、財務管理權和會計核算權“三權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周密部署、精心設計,創建了預算執行動態監管系統,將市直所有預算單位全部納入該系統進行網絡會計核算。財政部門通過系統將單位的財務數據和會計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形成“會計數據大集中”的會計核算公共平臺,并通過先進的網絡技術對單位實時動態監控,實現對財政資金使用過程的全流程監管,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財政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其主要內容和特色是:
(一)達到“一個統一”。即統一了預算單位會計科目體系。按照《會計法》《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要求,統一建立了行政和事業兩套會計科目體系。同時,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在對經濟分類科目進行了類、款明細核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到了項級。比如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下設交通工具租用費、燃料費、維修費、路橋費、保險費等細分項目,方便了財政部門和預算單位對單位經費支出明細情況進行深入分析。
(二)做到“兩個結合”。一是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和預算執行動態監管系統的有機結合。即將集中支付系統和預算執行動態監管系統有機銜接,可根據支付系統的支出信息自動生成記賬憑證,避免了原先出現的財政賬務核算與單位會計核算“兩張皮”的現象,杜絕了資金支付要素與單位記載實際經濟事項不一致的情況,最大限度防止了財政資金隨意挪用或改變用途的違規操作;二是財政資金管理和會計核算的有機結合。即對每一筆收入支出都從資金來源、資金性質、經濟分類和功能分類四方面進行全方位核算,既滿足單位進行明細核算、年終決算的要求,又符合財政部門從不同角度對單位會計數據進行監管的需要,改變了過去單位會計核算與財政資金管理口徑不一致的局面。
(三)完善“三項職能”。一是完善了對預算單位會計核算的查詢和管理職能。實時跟進查詢所有單位的記賬憑證、賬簿和報表,分析單位憑證填制是否規范、準確,是否及時進行了賬務處理。二是完善了對預算單位會計數據的匯總分析職能。通過系統設立的憑證查詢、科目余額、總賬明細賬等各種帳表,從不同口徑,實現對市直和十六個縣區所有單位憑證、賬本、報表和各類分析數據的匯總。三是完善了對財政資金使用的分析監管職能。通過系統設立的經費支出、項目支出、支付方式等分析報表,從不同角度對單位的會計數據進行深入匯總分析,滿足多維度、多方位的監管需要。
(四)實現“四個全覆蓋”。實現了財政直接支付和授權支付流程監管的全覆蓋;實現了預算單位賬務監管的全覆蓋;實現了財政與單位會計核算科目的全覆蓋;逐步實現市、縣、鄉鎮三級財政資金收支監管的全覆蓋。
三、借鑒臨沂市的做法,對省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幾點建議
對比臨沂市的先進做法,省級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工作需從以下幾方面重點發力。
(一)相關改革進程亟待提速。一是要統籌謀劃各項改革。預算編制改革是國庫集中支付的基礎,政府采購改革與國庫集中支付相輔相承,信息化改革是國庫集中支付的有效支撐。要以集中支付改革為連接點,加強對各財政改革管理事項的統籌規劃設計,推動建立“以預算編制為源頭、以預算執行控制為重點、以核算與監督為依托、以決算與分析為反饋回路”的現代財政管理體系,全面提升財政管理水平。二是要深化預算編制改革。積極構建預算標準定額和預算評審體系,強化部門單位的預算主體責任,做實基本支出預算,細化實體項目預算,編制全口徑預算,增強預算的約束力,提高預算的科學性、準確性、完整性和規范性。三是要深化政府采購管理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管理制度,擴大政府采購預算規模和范圍,全面細化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增強預算的可操作性,規范采購程序,嚴格預算執行,積極建立編采與執行問效問責機制。四是要深化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流程,真正實現單位由傳統的“跑財政、跑銀行”到在家“點鼠標”的飛躍,節省財政、銀行、預算單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積極推動銀行“自助柜面”系統的研發和部署,全面實現財政授權支付業務電子化管理;積極指導推進市縣開展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
(二)加快推進集中支付改革。一是全面落實“兩個覆蓋”。重點抓好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和社?;鸺{入支付范圍的改革,力爭實現所有財政性資金全覆蓋。推動集中支付改革向鄉鎮等基層行政區域延伸,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積極創造條件,將惠農資金和直接補助居民的社保資金納入集中支付,實現民生資金“直通車”。二是全面完善財政監管體系。要加強支付行為監管,制定科學合理的動態監控規則,重點監管資金支付超時、單位內部轉款、提現超額、現金支付公務卡項目等行為,杜絕違規行為發生;完善可防可管的動態預警規則,前移監控關口,做到防范、糾偏、預警在先,最大限度地保障資金安全。要加強代理銀行監管,完善本級代理銀行考評辦法,指導和監督代理銀行加強風險管理,規范集中支付業務行為,提升服務效能。要加強預算單位賬戶監管,進一步清理整頓單位銀行賬戶,加大對單位賬戶體系的管控力度,應撤銷的堅決予以撤銷,短期無法撤銷的要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確保財政資金規范使用。三是積極構建預算單位會計核算體系。積極探索構建預算單位會計核算體系,將單位會計數據逐步納入財政預算執行監管范圍,實現與財政支出管理的有機銜接,改變單位會計核算與財政資金管理口徑不一致的局面,消除財政預算和部門決算“兩張皮”的現象。
(三)積極完善集中支付體制機制。一是健全財政內部管控機制。進一步加強財政內設機構權責管理,加大對業務處室預算編制、指標下達、用款計劃批復、支付申請審核、支出績效評價等整個預算執行業務鏈的管控力度,真正實現對財政資金使用的全方位把關。二是優化財政對外監管機制。進一步完善對財政部門、預算單位、人民銀行及代理銀行四者之間資金申請、支付、清算、對賬等環節的管控機制,以“環環相扣、相互制衡、有始有終”的管理模式提效能、保安全。三是完善支出信息反饋機制。進一步優化整合普通項目、政府采購、財政專戶、非預算單位實撥等財政支出數據,形成完整的資金支付數據庫,為整個財政支出管理鏈條實現“事前預警提示、事中監督把關、事后支出問效”提供大數據支撐。健全完善財政資金出口問題反饋機制,將預算執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上游相關部位,有效提升財政預算編制、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可操作性。四是建立教育培訓機制。不斷加強干部隊伍能力建設,采取專題培訓、院校進修等形式,引導干部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拓展新思路,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提升履職能力。
(四)加快財政信息化改革與建設步伐。一是抓好核心業務系統的整合提升。以全省統一規范基礎數據為依托,推進財政業務支撐平臺的優化升級,對預算編制、指標管理、集中支付、非稅收入、政府采購和工資統發等子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做到“資金流、業務流、信息流”有機銜接,構建流程通暢、信息共享的一體化管理系統。二是擴展平臺業務應用范圍。依托財政業務支撐平臺,推動現有業務系統應用向基層預算單位、縣鄉財政部門拓展延伸;推進財政數據在輔助決策、績效評價等方面的綜合利用,逐步消除信息“孤島”,發揮平臺支撐管理、服務決策、強化監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