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東至縣先后4次對前期執行的部分按病種的費用定額進行集中調整,擴大按病種付費的病種數及覆蓋范圍,進一步減輕了老百姓的經濟負擔,提高了新農合基金使用效率。
一是擴大按病種付費的范圍,提高了執行率。從2家縣級公立醫院171個臨床路徑管理病種(2016年版)中優先選擇部分可操作的病種,結合主要治療方式,確定“病種包”,增補住院按病種付費的病種(組)數量。目前,全縣共10家醫院按病種付費的病種(病組)數已達到101個,預計2016年全年執行率可達到20%。
二是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減輕了農民負擔。至2016年12月15日止,當年按病種付費2230余例,減輕住院農民負擔約200萬元,每例減少約0.1萬元。從機制上杜絕了醫療機構自立項目收費、增加服務數量頻次收費、增加進口藥品使用所造成的不合理的費用,減輕了農民的醫療負擔。
三是減少醫療資源浪費,規范了醫療行為。按病種付費規定超出的費用由醫療機構內部消化,增強了醫生的責任心,避免發生誘導需求,抑制高精尖技術、設備和貴重藥物的濫用,減少大量醫療資源的浪費,規范了醫療行為。
四是促使醫療機構降低成本,減少了消耗。按病種付費使醫療費用的總額可控, 消耗減少, 成本降低。醫療機構的醫療重心發生轉移,不在收入上拼命爭奪,而在支出上精打細算。
五是有利于科學控制費用,保障了基金良好運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農合管理部門的費用控制難度,通過科學計算可以宏觀掌握新農合基金支付情況,預計2016年當年節余資金1300萬元,保證了基金良好運轉;同時避免對每項醫療服務進行費用審核的程序, 簡化結算手續,提高了工作效率。